Pages

Wednesday, June 15, 2011

第 2 章 生下来时都一样,仅仅由于环境

如果所有孩子都受到一样的教育,那么他们的命运就决定于其禀赋的多少。可是今天的孩子大都受的是非常不完全的教育,所以他们的禀赋连一伴也没发挥出来。比如说禀赋为80的,可能只发挥出了40;禀赋为60的,可能只发挥出了30。
——爱尔维修

 

儿子的天生禀赋与后天教育

 

爱尔维修曾经说过:“人刚生下来时都一样,仅仅由于环境,特别是幼小时期所 处环境的不同,有的人可能成为天才或英才,有的人则变成凡夫俗子甚至蠢才。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在儿子还没生下来之前,我已经坚信这一说法,并且常常向别人宣传。当然爱尔维修的言论也有其片面性,他在强调环境对孩子成长的作用时,忽视了他们在天赋上存在的差异。对这一点我有充分的认识,我决不像爱尔维修那样不承认孩子的禀赋有所不同,有人攻击我不承认孩子的禀赋不同,这是诬蔑。

其实在教育学领域一直存在着两种天才观之争。我举出两个例子就能使这两种观点的不同一目了然。

哲学家卢梭在他的教育学著作《爱弥儿》一书中有如下一则比喻:这里有两只狗,它们由一母所生,并在同一个地点接受同一母亲的教育,但是,其结果却完全不一样。其中一只狗聪明伶俐,另一只狗愚蠢痴呆。这种差异完全是由于它们的先天性不同造成的。

与之相对的是著名教育家裴斯塔洛齐的一段寓言:

有两匹长得一模一样的小马。一匹交由一位庄稼人去喂养。但那个庄稼人非常贪得无厌,在这匹小马还没有发育健全时就被使用来赚钱,最后,这匹小马变成了无价值的驮马。与上述这匹命运迥异的是,另一匹小马托付给了一个聪明人,最后在他的精心喂养下,这匹小马竟成了日行千里的骏马。

以上两则小故事代表了有关天才与成才的两种截然相反的观念。前者强调的是天赋,认为人的命运是由其天赋的大小决定的,而环境的作用是次要的。与此相反,后者则几乎视环境的作用为万能,天赋的作用则毫不重要。

自古以来,在关于孩子的成长问题上,很多人更倾向于卢梭派的学说,支持裴斯塔洛齐派学说的人寥寥无几。爱尔维修无疑是裴斯塔洛齐派的先驱者。我虽然也倾向于这一派,但并不是完全站在这一边的,我还有我自己的看法。

我的看法是:孩子的天赋当然是千差万别的,有的孩子多一点,有的孩子少一点。假设我们最幸运地生下一个禀赋为100的孩子,那么生就的白痴其禀赋大约只能在10以下,而一般孩子的禀赋大约只能在50左右了。

如果所有孩子都受到一样的教育,那么他们的命运就决定于其禀赋的多少。可是今天的孩子大都受的是非常不完全的教育,所以他们的禀赋连一半也没发挥出来。比如说禀赋为80的,可能只发挥出了40;禀赋为60的,可能只发挥出了30。

因此,倘能乘此之虚,实施可以发挥孩子禀赋八到九成的有效教育,即使生下来禀赋只有50的普通孩子,他也会优于生下来禀赋为80的孩子。当然,如果对生下来就具备80禀赋的孩子施以同样的教育,那么前者肯定是赶不上后者的。不过我们不要悲观,因为生下来就具备高超禀赋的孩子不多的,大多数孩子,其禀赋约在50左右。何况如果我们按照前文所述的方法进行生育,孩子禀赋决不至于差,甚至得到高超禀赋的孩子的机会也是很大的。

 

天才的失败来自于父母的极度催逼

 

根据上述的理论,如果对生下来就具备高超禀赋的孩子施以高明的教育,那他的发展就是不可估量的。但遗憾的是,人们对天才的教育往往是失败的。父母总是只着眼于孩子的天赋,而不注重全能的培养,对孩子过份挑剔,要求过高,最终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压抑与怨恨。因父母施加的压力过大而伴途而废的天才不是少数。
许多知名的人在成年后都说过,他们年幼时曾受到父母的极度催逼,结果留下终生的创伤。英国哲学家约翰,斯图尔特·穆勒的父亲在他少儿时期就无情地催逼穆勒,不允许他有假日,惟恐打破他天天刻苦学习的习惯,也给他丝毫的自由,事无巨细都对他严加管束,不允许他有“随意的”爱好。穆勒在青年时期经常精神抑郁,终生都感到有心理障碍。在自传里,他痛心疾首地回忆了受父亲压制的情景:

一有错误就得立即纠正。开始讨论时,父亲往往采用轻松愉快的交谈式口吻,一旦出现数学错误,这种口吻便会嘎然而止。继而这位和蔼可亲的慈父就一下子变成了血腥的复仇者。

卡尔·冯·路德维希是一个著名而悲惨的例子。卡尔是一个学业天赋极高的孩子,但因为父亲不停地催逼他,一心想使他过早地功成名就,他半途而废了。卡尔的父亲亲自教儿子高等数学,强迫他在醒着的每一分钟都得学习。他反对一切与学业无关的兴趣,体育、游戏、对大自然的探索对他来说无足轻重。卡尔8岁时父亲就让他上大学水平的数学课程,9岁时他就在学习微积分并尝试写剧本了。他不断跳级,仅用三年时间就修完大学课程,11岁大学毕业。他主修数学,大学的教授们预言卡尔会成为一名世界级数学家。

然而,开始的辉煌瞬间转为暗淡。卡尔上研究生院的一年后,对数学全然失去兴趣,随即转入法律学院,但很快也对法律失去了兴趣。最后他从事办事员工作,既不用思考,也不用担责任。

我听说的这两个实例说明,正确的教育方法是极其重要的。如果实施了错误的教育法,不要说禀赋一般的孩子,就是拥有高超禀赋的孩子也会被扼杀掉。

 

人如同瓷器,幼儿时期好比制造陶器的粘土

 

我曾告诉我的朋友们,纵观有史以来的伟人和天才,他们大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倘若能给他们以再高明一些的教育,那他们一定会更伟大,更健康、更和善、更宽大、更出色、更聪明、更正直、更博学、更谦虚和更坚强。一言以蔽之,就会成为更加尽善尽美的伟人和天才。
而一个人的品质如何,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幼年时期所受的教育如何。所以说国民的道德如何,取决于这个国家的人民对其子女的教育如何。在世界各地,人们崇尚不同的伦理,信奉不同的主张。但是,不论东方人的天命和宿命论也好,希腊人的知识主义、艺术主义、自由主义也好,罗马人的保守主义、黩武主义也好,犹太人的宗教主义、热情主义也好,这些都是他们在幼年时期所受的教育的结果。

柏拉图曾经在他的《理想国》中对他心目中的未来的理想国家有过全面的描绘。在他所勾勒的那个理想国中,“子女教育是社会的基础”。这一见解实在高明。

人如同瓷器一样,小时候就形成了他一生的雏形。幼儿时期就好比制造瓷器的粘土,给予什么样的教育就会形成什么样的雏形。威廉就曾经教导我们:“幼儿是成人之母。”此言确实千真万确,我们谁也无法否认,成人的基础是在小时候形成的。

所以,对孩子的教育必须尽早开始,开始得越早,取得的效果就越显著,孩子越有可能成为接近完美的人。

 

我的教育理想就在于使儿童的潜能达到十成

 

这就是我与人们冲突的地方所在了。我的教育理论的核心是:对儿童的教育必须与儿童的智力曙光同时开始。而时下流行于世的主导思想是:儿童的教育应当开始于七、八岁。这 种论调为人们所深信不疑。除了此一论调之外,还有一种让许多父母感到十分恐惧的观念,那就是早期教育有损于儿童的健康。
面对这些错误的观念我常常感到软弱无力。由于它们的盛行,我的教育理论,在世人的眼里简直是荒唐至极,更谈不上指望父母们会运用我的理论将一个“凡夫俗子”调练成“天才”了。

即便小卡尔经过教育后当时就已表现出许多优于常规儿童的方面,但人们仍然普遍认为,他的才能是天生的,并非教育的结果。对此,我感到实在无可奈何。儿子出生时的情形,我在前面已经描述过了,诸位可以看出他不仅不是什么天才,反而像是个痴呆的孩子。

看着儿子这种情形,我饥伤心又着急,但并没有放弃自己的主张。为了儿子在成长中不至于落在同龄人后面,我决定仍然按计划进行早期教育的试验。我想,既然这孩子天生的禀赋不太好,那么就一定要尽力使孩子的禀赋发挥出八、九成,甚至更多。要做到这一点,对儿子的教育必须与儿子的智力曙光同时开始。

那么,为什么早期教育能够造就天才呢?要明白这个道理,就要从儿童的潜在的能力谈起。根据生物学、生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人生来就具备一种特殊的能力。不过,这种能力是隐密地潜藏在人体内,表面上是看不出来的,我们称这种能力为潜在能力。比如,这里有一颗橡树,如果按照理想状态生长的话,可以长成30米高,那么我们就说这棵树具有能够长到30米高的可能性。同样的道理,一个儿童,如果按照理想状态成长,能够长成一个具有100度能力的人,那么我们就说这个儿童具备100度的潜在能力。

这种潜在能力就是天才。因此,天才并不是我们平常所认为的那种只有少数人才具有的禀赋,而是人人内心都潜藏着的。

可是,要达到理想状态,总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即使橡树具备长成30米高的可能性,要真长成30米高还是很困难的,一般可能是12米或者是15米左右。假若环境不好,则只能长到6~9米。不过,如果给它施肥等等,好好侍弄,则可以长到18米或者21米,甚至也可以长到24米或27米。同样的道理,即使是生来具备100度能力的儿童,如果完全放任不管,充其量也只能变为具备20度或者30度能力的成人。也就是说,只能达到其潜在能力的二成或三成。但是,如果教育得好,那么就可能达到具备60度或者70度,乃至80度或者90度能力的成人。也就是说可能实现其潜在能力的六成或者七成,甚至八成、九成。

教育的理想就在于使儿童的潜在能力达到十成。只要充分发挥出这种潜在能力,我们便能做出不平凡的事业。遗憾的是,由于教育不得法,人们的这种潜在能力大都未能得到应有的发挥。这就是为何天才极少的原因所在。如何造就更多的天才呢?最重要的就是及早挖掘、诱导孩子自由地发挥出这种潜在的能力——天才。

儿童潜能的递减法则

 

需要提起诸位特别注意的是,儿童虽然具备潜在能力,但这种潜在能力是有着递减法则的。比如说生来具备100度潜在能力的儿童,如果一生下来就给他进行理想的教育,那么就可能成为一个具备100度能力的成人。如果从5岁开始教育,即便是教育的非常出色,那也只能成为具备80度能力的成人。而如果从10岁开始教育的话,教育的再好,也只能达到具备60度能力的成人。这就是说,教育开始的越晚,儿童的能力实现的就越少。这就是儿童潜在能力的递减法则。
产生这一法则的原因是这样的,每个动物的潜在能力,都各自有着自己的发达期,而且这种发达期是固定不变的。当然,有的动物潜在能力的发达期是很长的,但也有的动物潜在能力的发达期是很短的。不管哪一种,如果不让它在发达期发展的话,那么就永远也不能再发展了。例如小鸡“追从母亲的能力”的发达其大约是在出生后4天之内,如果在这期间不让它发展,那么这种能力就永远不会得到发展了。所以如果把刚生下来的小鸡在最初4天里不放在母鸡身边,那么它就永远不会跟随母亲了。小鸡“辨别母亲声音的能力”的发达期大致在生后的8天之内,如果在这段时间里不让小鸡听到母亲的声音,那么这种能力也就永远枯死了。小狗“把吃剩下的食物埋在土中的能力”的发达期也是有一定期限的,如果在这段时间里把它放到一个不能埋食物的房间里,那么它的这种能力也就永远不会具备了。

我们人的能力也是这样。最著名的例子是英国司各特伯爵的儿子。司各特伯爵夫妇携带他们的新生婴儿出海旅行,行至非洲海岸时遇到大风暴,船被巨浪打翻,全船的人都遇难,只有司各特伯爵夫妇带着儿子爬上了一个海岛。那是个无人的荒岛,岛上长满了热带丛林。司各特伯爵夫妇很快就被热带丛林里的各种疾病夺去了生命,只留下孤零零的小司各特。后来一群大猩猩收养了只有几个月大的小司各特,他就跟着这班动物父母成长。二十多年后,一艘英国商船偶尔在那里抛锚,人们在岛上发现了小司各特,他已经长成一位强壮的青年,跟一群大猩猩在一起,像大猩猩那样灵巧地攀爬跳跃,在树枝间荡来荡去,他不会用两条腿走路,也不会一句人类的语言。人们将他带回英国,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也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极大兴趣。科学家们像教婴儿那样教导小司各特,力求他学会人的各种能力,以便他能够重归人类。他们花费了十年功夫,小司各特终于学会了穿衣服,用双腿行走,虽然他还是更喜欢爬行。但是,他始终也不能说出一个连贯的句子来,要表达什么的时候,他更习惯像大猩猩那样吼叫。

子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学习语言的能力的发达期是在人的幼儿时期。小司各特当时已经二十多岁了,他错过了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他的这种能力永远消失了。

以上的事例都说明,儿童的潜在能力是有着递减法则的。即使生下来具有100度潜在能力的的儿童,如果放弃教育,到5岁时就会减少到80,到10岁时就会减少到60,到15岁时就会只剩下40度了。所以教育孩子的第一要旨就是要杜绝这种递减。而且由于这种递减是因为未能给孩子发展其潜在能力的机会致使枯死所造成的,因此,教育孩子的最重要之点就在于要不失时机地给孩子以发展其能力的机会,也就是说要让孩子尽早发挥其能力。

 

从儿子出生那天就开始教育

 

那么,怎样才能杜绝孩子潜在能力的递减呢?当然是尽早教育。但是这个“尽早”又早到什么时候呢?我的经验是,教育必须从出生那天起就开始进行。教育家们听了以后可能马上就会站起来提反对意见了,因为他们认为,这么早就苦幼儿教育是有害的。但他们的这一说法没有根据。
事实上,从生下来起到3岁之前,是个最为重要的时期。因为这一时期,孩子的大脑接受事物的方法和以后简直不同。

刚出生的婴儿没有分辨人的面孔的能力,到三四个月或五六个月,就能分辨出母亲和别人的面孔了,知道“认生”了。但他这时并不是对面孔的特征进行了这样那样的分析之后才记住的,而是在反复观察中,把母亲整个面孔印象原封不动地作了一个“模式”印进了大脑中。

婴儿的这种模式识别的能力,远远超过我们的想像。对3岁以前的婴儿教育,就是“模式教育”。婴儿对多次重复的事物不会厌烦,所以3岁以前也是“硬灌”时期。婴儿依靠动物的直感,具有在一瞬间掌握整体的模式识别能力,是成人远远所不能及的。他的大脑还处在一个白纸状态,无法像成人那样进行分析判断,因此,可以说他具有一种不需要理解或领会的吸收能力。如果不把你认为正确的模式,经常地、生动地反复灌入幼儿尚未具备自主分辨好坏能力的大脑中的话,他也会毫无区别地大量吸收坏的东西,从而形成人的素质。

就像古谚说的那样:“从你小时候就可以看到你成人以后的样子。”孩子到3岁时,就已经成了长大之后一些基本性格的质素。如果我们仔细地分析所有的人,都毫我例外带能从他们身上看到他们3岁以前的环境,以及这种环境对他性格形成及质素的影响。所以,模式时期决定了人的一生。

给3岁以前的模式时期“硬灌”些什么呢?大致是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反复灌输语言、音乐、文字和图形等所谓奠定智力的大脑活动基础的模式;另一方面则是输入人生的基本准则和态度。

总的来说,生下一个健壮的孩子,这只是父母亲走出的第一步,以后的路更长,事情更琐碎,责任更大。因为,从孩子出生那天起,父母就必须担起教育者的重担。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