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Sunday, January 8, 2012

礼仪教育,你可以这样做


场景1 打断别人说话的安安
老师正和一位家长说话,4岁的安安走了过来:“老师,我的鞋带松了。”老师并没有马上帮他,而是温和地说:“安安,你看,老师正在与天天的妈妈讲话,等我们讲完了再帮你好吗?”安安乖乖地等在旁边,老师很快结束了谈话,边系鞋带边认真地告诉他:“打断别人的谈好是不礼貌的。”
现在的孩子太容易得到满足,以自我为中心,当别人在交谈的时候,他往往会不顾场合、不顾情况地打断别人的说话。在家里也就罢了,可是在公共场合老出现这样的情况确实是令家长头痛的一件事情。

支你一招:
应该注意的是父母千万别在孩子插嘴时立刻回答他们,不妨心平气和又非常认真地告诉孩子:“打断别人的谈话时没有礼貌的行为。”如果孩子一插嘴,你立刻作出应答的话,孩子会以为这种行为没有什么不对,自然会重复这样的行为。在你的谈话告一段落,要主动问孩子:“你想做什么?我现在可以来帮你。”这会让孩子明白,当大人结束谈话后才能听他说话,与他交流。
还有一个方法时可以与孩子形成一种默契。比如说,当你与人交谈时,孩子如果想跟你说话,他可以跑来捏捏你的手,表示他有需要;而你也可以轻轻回捏一下,表示你知道了,会尽快帮助他解决。在这种肢体语言中,捏手的动作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暗号,这种只有父母和孩子才明白的语言也许可以帮助一些迫不及待的孩子。

场景不打招呼的靖靖
周末家里来客人,妈妈对靖靖说:“靖靖,快叫叔叔阿姨好。”靖靖看了客人一眼,扭头就回房间,留下尴尬的妈妈。孩子这么没有礼貌,真让妈妈觉得脸上无光。
见到人会微笑,会主动问候,是最基本的礼貌,但孩子却不是每次都能这么做,常让一旁的大人干着急。
支你一招:
父母在会客前最好事先告诉孩子待会会见到什么人、要如何称呼,让他们有心理准备,甚至可先练习一下。见了客人,一定要留时间给小孩主动打招呼,而不是大人只顾自己忙着招呼、说话,而忘了孩子的存在。当然也不能急着催孩子打招呼或者是强求他叫人,更不要骂孩子,否则只会更加尴尬。如果孩子真的很害羞或者怯场,也可以让他点点头或者向客人微笑。
客人离开后,父母要赞赏孩子今天的表现,例如“你今天叫‘叔叔阿姨’叫得很大声,很好。”甚至可以送点小礼物作为奖励。
日常交往是培养孩子礼仪的绝好机会,生活中的你来我往是必不可少的。当有客人来访,或到别人家做客时,家长就可以利用这种机会培养孩子的礼仪习惯。

场景不肯说“对不起”的大卫
幼儿园里正在活动,文文专心地搭积木,大卫跑过来,把文文精心搭起来的“大楼”碰倒了。“我不是故意的。”大卫居然先替自己辩解了。老师看到后坚持要他向文文说对不起,并提醒他:“上次,雷雷不小心把你的积木撞倒了,他也不是故意的,但你很难受,记得吗?”大卫若有所思,犹豫了几秒钟,还是向文文道歉了。
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切在孩子看来似乎都是理所应当的,作为父母,你也这么认为吗?是时候让孩子学会用“请”“谢谢”“对不起”了。
支你一招:
不论生活中或游戏中,只要孩子与人接触,父母就可以用一切机会使用“请”和“谢谢”,如吃饭的时候对孩子说:“请给我汤匙。”孩子拿给你后也别忘了说“谢谢”。到超市购物,鼓励孩子付款后对售货员说“谢谢”“再见”。如果希望小孩有良好的礼貌用语使用习惯,父母就要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模仿是幼儿在交往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家长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同时又是孩子的主要模仿对象。如果父母每天出门都能主动向小区的工作人员问好,相信孩子也一定习惯使用这些礼貌用语,这就是榜样的作用。

场景4 喜欢“独占”的冬冬
过年了,亲戚们都聚在一起聊家常。孩子们也难得聚到一起玩耍,冬冬还慷慨地把家里所有的玩具都拿出来给弟弟妹妹们玩。“哇……”突然间妹妹大哭,原来是冬冬在跟她抢一个洋娃娃,妹妹抢不过,只能哭了。
现在的家庭往往只有一个孩子,所有的东西理所当然归孩子一人独有,什么都是“我的”。似乎他不需要与别人分享什么,从一出生就已经习惯了独占。
支你一招:
因为只有一个孩子,所以有时候父母把所有好吃好玩的都让给孩子一人享用。有时候孩子诚心诚意请父母分享,比如请妈妈吃一块蛋糕,但是妈妈却不肯接受,拒绝孩子的一份好心。久而久之,孩子也就没有与他人分享的意识。
所以,首先父母不用拒绝孩子的心意,他愿意把自己碗里的糕点分给你吃,你就接受吧。如果你碗里也有一种糕点,也请孩子吃一个,本来一个人独占的时候只能吃到一种味道,但是如果两个人能分享各自碗里的糕点,那么每个人就能吃到两种味道了。在几个孩子一起游戏的时候,也可以要求孩子们遵守一定的游戏规则,该等候的等候、该轮流的轮流,引导他与人分享、学会等候。如果孩子不愿意分享的话,可以对他说:“等电视里的这首歌放完后就轮到你玩,好吗?”给他一点时间,别太担心,孩子们总有一天会学会分享,只是现在你还需要耐心地给他们当当裁判。因为一个自私任性的孩子不会被同伴接受,要赢得大家的喜爱,就必须懂得分享与自控。

场景“突然袭击”的丁丁
丁丁妈妈最近反映,孩子去邻居家玩从不敲门,不管别人在不在家都横冲直撞,弄得邻居小姐姐无法做作业,真是伤脑筋。有的时候丁丁爸爸在书房工作,也时常会被丁丁的“突然袭击”弄乱了思路,怎么让孩子学会敲门呢?
支你一招: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可以以身作则,从自己做起,在进爷爷奶奶房间的时候敲敲门,得到允许后才进入。带孩子外出时,要鼓励孩子主动敲门,得到主人的同意方可进入。这样做给孩子作出了表率,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教育,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有了良好的行为规范后,家长还要为孩子提供交往的机会,比如可以安排孩子去爸爸的书房传话或者给邻居送茶点,制造一些敲门的机会。


场景不让路的小莹
小莹的妈妈带她到同事家串门,那是个旧式的楼房,楼梯很窄。上楼时,小莹拉着妈妈的手,靠在妈妈的身边,窄窄的楼梯立刻变得拥挤了。恰好对面走来一位老奶奶,小莹站在那里不知道如何是好。妈妈告诉小莹:“不要拉着我,把左边的路让出来,让奶奶先过去。要记住上下楼梯要靠右走。”
乘车先下后上,上下楼梯有序,靠右行,不推不挤……这种在公共场合的秩序有时候连大人也会忽略,怎么去教育孩子自觉遵守呢?“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不管成人世界是不是能够做得完美,我们依然不能够放弃告诉孩子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

支你一招:
父母做个有心人,告诉孩子为什么要上下楼梯靠右行——为了方便别人,为了不发生冲撞,遵守秩序,避免拥挤,利人利己。上下楼梯是每天都要经历的事情,其实这并不难,难的是坚持。
















来源:湘麓园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