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Wednesday, January 11, 2012

如何选择发展孩子想象力的玩具




想象是指在大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映象的过程,想象在孩子的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游戏是发展孩子想象力游戏是发展孩子想象力的重要活动,玩具是专门供给孩子游戏的物品和材料,因而利用玩具发展孩子的想象力是重要途径之一。
那么,哪些玩具能发展孩子的想像力呢?下面提供的几种玩具,可供参考。

1、结构玩具:如大、中、小型的成套积木、胶粒、积塑块、积塑片等等。孩子可以利用它们来构建各种类型的建筑物、交通工具、日用品等。这类玩具适合4-6岁孩子,可训练孩子分析、比较和认识物体结构的能力,能充分发展孩子的思维力、想象力。

2、 表演玩具:如头饰、面具、木偶、各种娃娃,其他表演用具等等。这类玩具适合4-6岁的孩子玩表演游戏。如孩子戴上孙悟空的面具或头饰,马上会把自己想象成孙悟空,作抓耳挠腮、蹦蹦跳跳的动作,又是摘仙桃又是三大白骨精,开心极了。孩子通过这类玩具表演,可丰富知识,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3、 充分利用废旧物和自然物作玩具。 好玩具不一定都要买。日常生活中有好多物品,如各种瓶、盒、旧挂历、冰棒棍、果壳、沙子、树叶等在成人眼中是废物、垃圾,但在孩子的眼里却是宝。一方面,因为孩子可以凭想象把它们作为替代物使用,如瓶可以当作花瓶、药瓶、奶瓶,冰棒棍可以当筷子、锅铲等等。另一方面它们还为孩子提供了自制玩具的条件,如用挂历纸可以折、剪、撕贴各种有趣的花鸟鱼虫、飞禽走兽,用树叶可以拼贴。这类玩具适合3-6岁的孩子,有利于孩子大胆想象,自由创新。

玩具过多易影响孩子智力发育



美国儿童教育学者日前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认为玩具过多容易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这些学者全都是“0—3岁项目”的成员,该项目受美国政府资助,专门研究学龄前儿童的教育计划。学者之一克莱尔•勒纳说,“给孩子们过多的玩具或不适当的玩具会损害他们的认知能力,因为他们会在如此多的玩具面前显得无所适从,无法集中精力玩一件玩具并从中学到知识。”   
英国牛津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凯茜•茜尔娃所做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个观点。她历时数年,对3000名年龄在3—5岁之间的孩子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发现那些玩具较少的孩子,由于父母与他们一起阅读、唱歌和游戏的时间更多,要比那些家境优越、玩具成山的同龄小朋友智力水平高。茜尔娃认为,“玩具太多容易分散孩子们的注意力,而当他们精力不集中时,就不能更好地学或玩。” 

同样是儿童教育工作者的奥汉•伊斯梅尔对此深有体会。去年圣诞节,他10个月大的儿子卡梅伦收到了大量玩具礼物,结果却变得“不会玩儿了”。“他不停地拿起一个玩具,摆弄两分钟就放下,再拿起另一个,没过多久又失去了兴趣,最后往往是拿起一只拖鞋之类的东西来玩,而以前他每个玩具能玩上十几分钟。” 

那么该怎么办呢? 

首先买玩具就是一门学问,从选购玩具开始,要注意以下几点:
 
1、了解孩子需要什么? 

孩子对运动的兴趣是否大于小玩意儿?孩子的天分是倾向于绘画还是音乐?不要把自己小时侯想玩的玩具硬塞给孩子。你只有多与孩子一起玩耍,一起看儿童电视节目,才能了解孩子的世界。 

2、买旧玩具 

许多父母都不太习惯购买旧玩具,但一些跳蚤市场其实是挑选玩具的好地方。 

4、关心孩子的玩具 

如果孩子心爱的玩具坏掉了,手巧的妈妈和爸爸可以和孩子一起设法修理。这样做可使孩子知道,爸爸妈妈多么关心他,也让他学会如何珍惜玩具。 

5、分门别类收藏玩具 

父母常把玩具随便地丢在一个桶里,久而久之,这桶玩具就被当成了废物,孩子不清楚桶里都有什么玩具。玩具最好按种类存放,放在孩子容易取拿的地方。如果某种玩具已经玩了几个月,可暂时收起,过一阵子再拿出来,让孩子觉得有新鲜感。
 
6、交换玩具 

教导孩子借玩具给其他小朋友玩。孩子玩厌了某种玩具,可以建议他把玩具送给别人。 
7、买高品质而耐用的玩具 
玩具的品质比玩具的数量多少更重要。比如,某些组合玩具价格相当昂贵,但却可以玩很久。 

另外,还要鼓励孩子参与更过的室外活动和集体活动。扩大孩子的眼界,锻炼孩子的各方面能力。让孩子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而不是单一的享受玩具来带的乐趣。促使孩子学会与他人交换玩具,学会与人相处和分享。

Sunday, January 8, 2012

幼儿园入园须知(一)


孩子上幼儿园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起点,他从这里开始了真正的社会生活和学习生活。孩子在幼儿园阶段能否获得良好的发展,不仅需要老师的精心教诲,还有赖于您的配合。以下内容是对各位家长提出的相关要求,请家长仔细阅读,积极配合

()协助幼儿适应新环境
幼儿初入一个陌生的环境,容易因焦虑不安而哭闹,为了帮助幼儿轻松地度过刚开学的这段时间,并逐渐适应园内的生活,下列几件事,请您与我们配合:

l       事先带孩子参观幼儿园,认识老师。
l       允许孩子带一样自己喜欢的玩具,作为安慰物。
l       孩子入园后,务必和孩子道别,不可悄悄溜走。若孩子不停哭泣,应适度安抚他,但陪伴的时间必须逐日缩短。
l       孩子哭闹时,绝不可以恐吓的言辞威胁他。例如:(你再哭,我就叫老师处罚你。)
l       鼓励孩子多接近老师、信任老师,而不要在孩子面前批评老师。
l       准时接送孩子上下学,能让孩子养成明确的上学概念,并让孩子有信任感。尤其对年幼的孩子而言,准时接送对孩子秩序感的培养有很大的影响,是孩子学习信任环境、人的开始。
l       孩子回家后,应多陪伴他,让他觉得温暖与安全。

新生家长须知《幼儿入园“五要”和“五忌”》



    孩子刚刚入园,全家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担心:孩子在幼儿园会不会没吃饱,会不会想念家人,会不会受小朋友的欺负……于是接孩子回家后,就会出现许多新的话题。为了让孩子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我们提出以下五要五忌,供广大家长参考。
    五要——
    走路回家
    孩子刚刚入园,离开家人一整天,见到家人会有撒娇的表现。家长在接孩子时,可以给予孩子温暖的拥抱,但仍然要注意坚持让孩子自己走路回家。一方面,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完全能够做到自己走路回家;另一方面,坚持让孩子自己走回家,也是给孩子一种他已经长大了的心理暗示,这有利于孩子心理的成熟。
    保持平静
    孩子入园是家庭的一件大事。孩子刚入幼儿园时有种种不太适应的表现,这是正常的。其实孩子对幼儿园生活的不适应往往受环境和成人态度的影响。建议家长朋友接孩子回家后,要尽量保持家中往日平静的氛围,不要过分渲染对孩子入园问题的关注,以免造成孩子紧张的情绪。家长平和的态度是孩子很快适应幼儿园生活的良好外部环境。
    分享快乐
    孩子来到陌生的环境,会有些心理压力,给孩子减轻压力最好的办法是缓解孩子紧张的心理。孩子回到家后,家长要有意识引导孩子回忆幼儿园一天的快乐。例如,你认识哪个小伙伴了?老师带你们做哪些好玩的游戏了?……成人以平静并略带羡慕的态度与孩子分享快乐,有利于孩子建立良好的情绪体验,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主动沟通
    为了帮助孩子尽快适应新环境,家长要主动与孩子沟通。聊一聊幼儿园一天的生活,谈一谈他结识的新朋友,给孩子讲他喜欢听的故事,陪孩子玩好玩的游戏……这些都是十分必要的。
    积极配合
    幼儿园生活与家庭生活有许多不同之处,家长要主动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游戏及学习情况,进一步了解幼儿园对孩子的要求,积极主动配合幼儿园。对孩子坚持与幼儿园保持一致一贯的要求是十分必要的。
    五忌——
    一忌甜水等待
    我们常常看到,家长在接孩子时拿着一瓶甜饮料,惟恐孩子在幼儿园喝水不够。其实,每天都有甜水等待,反而会影响孩子在幼儿园的正常饮水,而且长此下去,会影响儿童的健康。我们倡导孩子喝白开水,因为白开水中含有饮料不具备而人体非常需要的微量元素。
    二忌刨根问底
    孩子离开一整天,家人的惦念是可以理解的,但接孩子回家后,全家人围着孩子问这问那,不仅使孩子厌烦,还会强化孩子入园的不适应。因为孩子的情绪是受客观环境影响的,成人的紧张和反常表现会直接影响孩子,使孩子产生焦虑情绪。
    三忌迁就放纵
    孩子心里不愉快时,常常会莫名其妙地发脾气。刚入园的孩子,有时也会出现撒娇耍赖的现象。这个时候,家长不要以同情的态度对待他,可以用转移的方法排解孩子心中的不快,切忌迁就放纵孩子。
    四忌零食补偿
    一些家长惟恐孩子在幼儿园吃不饱,回到家中,各种零食摆在孩子面前任其挑选。其实这样做的结果会促使孩子更不好好地吃饭,因为每天都有零食做补充,孩子会在幼儿园吃饭的时候 “留有余地,时间长了,也会影响孩子的健康。
    五忌偏听偏信
    家长对刚刚入园的孩子有些不放心,会向孩子提出很多问题。由于这一阶段的孩子常常把想像与现实相混淆,他们会说出与事实不符的答案。如,孩子之间发生不愉快的事情时,他往往会说某某小朋友打我了,遇到这种情况家长不要偏听偏信。另外,孩子在回答问题时往往会将问题的结尾作为答案,如成人问:你今天尿裤子了吗?孩子回答:尿裤子了。问:你吃没吃饱?答:没吃饱。据此,建议家长多与老师沟通,从而客观地了解孩子在园的情况,以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礼仪教育,你可以这样做


场景1 打断别人说话的安安
老师正和一位家长说话,4岁的安安走了过来:“老师,我的鞋带松了。”老师并没有马上帮他,而是温和地说:“安安,你看,老师正在与天天的妈妈讲话,等我们讲完了再帮你好吗?”安安乖乖地等在旁边,老师很快结束了谈话,边系鞋带边认真地告诉他:“打断别人的谈好是不礼貌的。”
现在的孩子太容易得到满足,以自我为中心,当别人在交谈的时候,他往往会不顾场合、不顾情况地打断别人的说话。在家里也就罢了,可是在公共场合老出现这样的情况确实是令家长头痛的一件事情。

支你一招:
应该注意的是父母千万别在孩子插嘴时立刻回答他们,不妨心平气和又非常认真地告诉孩子:“打断别人的谈话时没有礼貌的行为。”如果孩子一插嘴,你立刻作出应答的话,孩子会以为这种行为没有什么不对,自然会重复这样的行为。在你的谈话告一段落,要主动问孩子:“你想做什么?我现在可以来帮你。”这会让孩子明白,当大人结束谈话后才能听他说话,与他交流。
还有一个方法时可以与孩子形成一种默契。比如说,当你与人交谈时,孩子如果想跟你说话,他可以跑来捏捏你的手,表示他有需要;而你也可以轻轻回捏一下,表示你知道了,会尽快帮助他解决。在这种肢体语言中,捏手的动作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暗号,这种只有父母和孩子才明白的语言也许可以帮助一些迫不及待的孩子。

场景不打招呼的靖靖
周末家里来客人,妈妈对靖靖说:“靖靖,快叫叔叔阿姨好。”靖靖看了客人一眼,扭头就回房间,留下尴尬的妈妈。孩子这么没有礼貌,真让妈妈觉得脸上无光。
见到人会微笑,会主动问候,是最基本的礼貌,但孩子却不是每次都能这么做,常让一旁的大人干着急。
支你一招:
父母在会客前最好事先告诉孩子待会会见到什么人、要如何称呼,让他们有心理准备,甚至可先练习一下。见了客人,一定要留时间给小孩主动打招呼,而不是大人只顾自己忙着招呼、说话,而忘了孩子的存在。当然也不能急着催孩子打招呼或者是强求他叫人,更不要骂孩子,否则只会更加尴尬。如果孩子真的很害羞或者怯场,也可以让他点点头或者向客人微笑。
客人离开后,父母要赞赏孩子今天的表现,例如“你今天叫‘叔叔阿姨’叫得很大声,很好。”甚至可以送点小礼物作为奖励。
日常交往是培养孩子礼仪的绝好机会,生活中的你来我往是必不可少的。当有客人来访,或到别人家做客时,家长就可以利用这种机会培养孩子的礼仪习惯。

场景不肯说“对不起”的大卫
幼儿园里正在活动,文文专心地搭积木,大卫跑过来,把文文精心搭起来的“大楼”碰倒了。“我不是故意的。”大卫居然先替自己辩解了。老师看到后坚持要他向文文说对不起,并提醒他:“上次,雷雷不小心把你的积木撞倒了,他也不是故意的,但你很难受,记得吗?”大卫若有所思,犹豫了几秒钟,还是向文文道歉了。
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切在孩子看来似乎都是理所应当的,作为父母,你也这么认为吗?是时候让孩子学会用“请”“谢谢”“对不起”了。
支你一招:
不论生活中或游戏中,只要孩子与人接触,父母就可以用一切机会使用“请”和“谢谢”,如吃饭的时候对孩子说:“请给我汤匙。”孩子拿给你后也别忘了说“谢谢”。到超市购物,鼓励孩子付款后对售货员说“谢谢”“再见”。如果希望小孩有良好的礼貌用语使用习惯,父母就要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模仿是幼儿在交往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家长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同时又是孩子的主要模仿对象。如果父母每天出门都能主动向小区的工作人员问好,相信孩子也一定习惯使用这些礼貌用语,这就是榜样的作用。

场景4 喜欢“独占”的冬冬
过年了,亲戚们都聚在一起聊家常。孩子们也难得聚到一起玩耍,冬冬还慷慨地把家里所有的玩具都拿出来给弟弟妹妹们玩。“哇……”突然间妹妹大哭,原来是冬冬在跟她抢一个洋娃娃,妹妹抢不过,只能哭了。
现在的家庭往往只有一个孩子,所有的东西理所当然归孩子一人独有,什么都是“我的”。似乎他不需要与别人分享什么,从一出生就已经习惯了独占。
支你一招:
因为只有一个孩子,所以有时候父母把所有好吃好玩的都让给孩子一人享用。有时候孩子诚心诚意请父母分享,比如请妈妈吃一块蛋糕,但是妈妈却不肯接受,拒绝孩子的一份好心。久而久之,孩子也就没有与他人分享的意识。
所以,首先父母不用拒绝孩子的心意,他愿意把自己碗里的糕点分给你吃,你就接受吧。如果你碗里也有一种糕点,也请孩子吃一个,本来一个人独占的时候只能吃到一种味道,但是如果两个人能分享各自碗里的糕点,那么每个人就能吃到两种味道了。在几个孩子一起游戏的时候,也可以要求孩子们遵守一定的游戏规则,该等候的等候、该轮流的轮流,引导他与人分享、学会等候。如果孩子不愿意分享的话,可以对他说:“等电视里的这首歌放完后就轮到你玩,好吗?”给他一点时间,别太担心,孩子们总有一天会学会分享,只是现在你还需要耐心地给他们当当裁判。因为一个自私任性的孩子不会被同伴接受,要赢得大家的喜爱,就必须懂得分享与自控。

场景“突然袭击”的丁丁
丁丁妈妈最近反映,孩子去邻居家玩从不敲门,不管别人在不在家都横冲直撞,弄得邻居小姐姐无法做作业,真是伤脑筋。有的时候丁丁爸爸在书房工作,也时常会被丁丁的“突然袭击”弄乱了思路,怎么让孩子学会敲门呢?
支你一招: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可以以身作则,从自己做起,在进爷爷奶奶房间的时候敲敲门,得到允许后才进入。带孩子外出时,要鼓励孩子主动敲门,得到主人的同意方可进入。这样做给孩子作出了表率,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教育,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有了良好的行为规范后,家长还要为孩子提供交往的机会,比如可以安排孩子去爸爸的书房传话或者给邻居送茶点,制造一些敲门的机会。


场景不让路的小莹
小莹的妈妈带她到同事家串门,那是个旧式的楼房,楼梯很窄。上楼时,小莹拉着妈妈的手,靠在妈妈的身边,窄窄的楼梯立刻变得拥挤了。恰好对面走来一位老奶奶,小莹站在那里不知道如何是好。妈妈告诉小莹:“不要拉着我,把左边的路让出来,让奶奶先过去。要记住上下楼梯要靠右走。”
乘车先下后上,上下楼梯有序,靠右行,不推不挤……这种在公共场合的秩序有时候连大人也会忽略,怎么去教育孩子自觉遵守呢?“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不管成人世界是不是能够做得完美,我们依然不能够放弃告诉孩子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

支你一招:
父母做个有心人,告诉孩子为什么要上下楼梯靠右行——为了方便别人,为了不发生冲撞,遵守秩序,避免拥挤,利人利己。上下楼梯是每天都要经历的事情,其实这并不难,难的是坚持。
















来源:湘麓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