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Saturday, December 8, 2012

家长要如何与孩子共读绘本

家长要如何与孩子共读绘本
     绘本是指以手绘图画来讲故事的儿童读物.绘本以画为主,字少而画面丰富,以画传达故事情节,很符合儿童早期阅读的特点和习惯.好的绘本,每张图像都有丰富的内涵,图与图之间呈现独特的叙事关系,表达绘本的整体意境,能预留给孩子想象的空间,能带给孩子美的熏陶和教育.绘本作为儿童读物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在一个世纪以来,出现了许多充满哲理与诗意的经典作品,如《爸爸》《大猩猩》《啊,蜘蛛》《是谁恩恩在我的头上》《猜猜我有多爱你》《鳄鱼怕怕牙医怕怕》《鼠小弟的故事》等等。
家长要如何与孩子共读绘本呢?

    1,要从头到尾读.图画绘本是一张到处都隐藏着秘密的"神秘地图",因为无论是扉页,封面还是环衬,都是绘本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这些地方作者都为读者献上了很多精美的图画.只有指导孩子从头到尾阅读图画,才能发现很多常常被读者忽视的小细节.读懂了这些细节,才会对文本的理解有进一步的理解。
    
 2,从封面猜故事.无论什么书,封面都是最先映入读者眼帘的,而在阅读前让孩子对故事进行猜测会激起孩子强烈的阅读欲望.《猜猜我有多爱你》这本书的封面上画有一大一小两只兔子,小兔子抓住大兔子的耳朵,仿佛在说些什么.教师就可以引导孩子看图,猜猜他们对话的内容,从而引出故事的题目——猜猜我有多爱你.
     
3,不要漏过环衬.环衬是封面与书芯之间的一张衬纸,很多绘本的环衬上也画有图画,不过你可千万不要以为它们仅仅是起装饰作用的图案而马上一翻而过,实际上,绘本的环衬不但与正文的故事息息相关,有时还会提升主题.《我爸爸》这本幽默的绘本里,透过孩子夸张的幻想,塑造了一个让人笑破肚皮的爸爸形象:这个爸爸一天到晚穿着一件长长的睡衣,他不怕狼,一跳就可以跳过月亮,吃得像马一样多,游得像鱼一样灵活……《我爸爸》的环衬上的图案就是"我爸爸"身上那件棕黄色睡衣的一个小小的局部.而《蚯蚓的日记》的环衬竟然都是蚯蚓在不同时期所拍的照片,有自己第一天上学时的留影,有自己和家人,好朋友的合影,还有自己的考试成绩单和教师的评语,我们仿佛看到了小蚯蚓的成长记录,虽然还没有开始读故事,但已经被这些可爱的画面给吸引住了。
     
 4,会讲故事的扉页.扉页就是环衬之后,书芯之前的一页,上面一般写着书名和作者的名字.扉页不仅仅只是通向正文故事的一扇门,不仅仅是告诉你谁是故事的主人公,它有时还会讲故事.《猜猜我有多爱你》这本书实际上有两个扉页,第一个是张单页,第二个是一个带版权页的跨页.请注意,在第一张扉页上,作者画了一只小兔子骑在一只大兔子的脖子上.你看,这时的大兔子是静止不动的,而且大兔子和小兔子的头都扭了过来,一双黑点似的眼睛望着书外,也就是故事之外的你,似乎在询问你:嗨,你准备好了吗快和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名叫《猜猜我有多爱你》的故事里吧!当翻过这一页,你会看到三幅充满了动感的小图——大兔子背着小兔子扬起了后腿,准备起跳,猛地往斜上方一蹿……这其实是一个连贯的起跳动作——这一跳,两只兔子就跳到了后面的正文里.于是,我们看到小兔子紧紧地抓住了大兔子的长耳朵,听到他问妈妈:"猜猜我有多爱你 "这富有动感的画面把读者的视线牢牢地锁住,想不看下去也难。

 5,朗读正文毋庸质疑,正文一定是孩子精读的部分.可绘本的正文部分究竟是应该由家长读给孩子听,还是放手让认识了几个字的孩子自己去读呢不管是日本最久负盛名的绘本阅读的推广者松居直,还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杰洛姆·布鲁纳,他们都一致认为:家长得先为儿童读故事,因为绘本是通过优美的语言和图画表现出来的,当您把绘本所表现的最好的语言用自己的声音,用自己的感受来讲述时,这种快乐,喜悦和美感才会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绘本的体验才会永远地留在孩子的记忆当中。
当孩子欣赏画面时,家长投入感情地朗读故事,并加上动作,神态辅助语言来"演"故事,用生动,夸张的手法来呈现故事,有时还可以用故意犯错来培养孩子读图的敏感度.在引导孩子阅读正文时,一定要注意不要急着说教,也不能不断地提问,说明,犹如应试教育一般,应该把看书,思考的空间留给孩子,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来品味故事,让他们的体验和感受经过时间沉淀,再慢慢地转化为自己知识和智能.在给孩子读图画书时,也一定要让孩子自己看图画.每一个孩子都是读图画的天才,只要故事在图画上表现出来,那么孩子的眼睛就会发现它们.他们能发现画家没有发现的破绽,能读出成人料想不到的意思.在听《好饿的毛毛虫》时,你会发现孩子一边盯着那条因为贪吃而肚子痛的毛毛虫,一边做出了自己的诊断:"毛毛虫是因为妈妈不在身边才生病的."因为孩子从毛毛虫身上联想到了自己,像他们这样的孩子肚子痛时,首先寻求的就是妈妈的安慰。
    
 6,并未结束的封底.合上一本绘本时,绘本的故事就已经讲完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比如在日本几乎家喻户晓的绘本《第一次上街买东西》的封底,就没有重复书里的故事,而是把故事的结尾延续到了封底上.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小女孩第一次上街去买牛奶的经历:躲闪自行车,摔破了膝盖……故事的结尾,是小女孩的妈妈等在巷子口,然后和她一起朝家里走去的背影.小女孩回到家里的情形又是怎样的呢仿佛为了回应读者的期待,画家林明子在封底上又添上了一幅温馨的画面:小女孩和婴儿在喝她新买来的牛奶,她的一条腿搁在妈妈的腿上,两个膝盖上都贴上了创口贴……可以说,作者一直把这个故事讲到了封底上.《蚯蚓日记》的封底粗看和封面没什么两样,可仔细一看,只见绘本的主人公小蚯蚓写的日记本上多了这么一句话——"我有一种被偷看的感觉",让人不禁哑然失笑!孩子们和绘本中的小蚯蚓的距离更近了,通过画面,读者和文本又进行了一次对话.

Tuesday, September 25, 2012

用愛,不要用擔心陪伴孩子

用愛,不要用擔心陪伴孩子

摘錄出處│《親子天下0-6歲寶的腦關鍵問答》
文│李宜蓁

「本托嬰中心的環境經過幼教專家設計,完全符合寶寶大腦發展所需。寶寶就連躺著,看到的東西也是有意義的!」收費昂貴的托嬰中心宣傳單這樣寫著。

「我兩歲的女兒天天看美語DVD,洗澡、吃飯也聽,現在連做夢都說英文喔!」一位花好幾萬元買美語教材的媽媽,在親子網站討論區充滿驕傲的留言分享。

「與其讓三歲半的兒子晚上在家看幼幼台,不如下課後再送他去積木教室上課。」廖爸爸感覺「多少學一點什麼」的決定應該不會錯。

跟十年前相比,現在的新手爸媽更熟知早期教育對孩子未來發展的重要性,他們竭盡所能吸取教養新知,但知道愈來愈多的大腦研究,反而引發更多的焦慮與不安。

「怎麼辦?我都沒有教他識字,」發展心理學家凱西.赫胥—帕賽克(Kathy Hirsh-Pasek)在著作《愛因斯坦不玩識字卡》中坦承,當她帶四歲兒子去私立幼稚園入學面試時,心中緊張自責不已。

就連受過兒童發展專業訓練的發展心理學家父母,也受到現實環境影響而迷惑。對家長來說,購買大腦相關商品和課程,讓寶寶在腦學習的路上及早出發的心態,好比買保險,沒買,就不能安心。

然而最新研究證實,想讓孩子「跳級先修」的寶寶大腦商品和課程,可能不利大腦正常發展,反而剝奪了○~六歲嬰幼兒真正重要的學習。台北護理學院嬰幼兒保育系副教授黃倩儀認為,「與人互動」和「符合年齡發展」的關鍵需求,才是大腦發展最不可或缺、卻也最容易被忽略的發展重點。

每一個步驟的學習都重要

瑞士伯恩大學小兒科榮譽教授諾伯特.赫斯柯維茲(Norbert Herschkowitz)在著作《艾蜜莉.點蠟燭》中的這段話,也許能安慰心急的家長:「孩子的每一個發展階段,都對轉進下一個階段意義深遠,」因此嬰幼兒的每一年、每一個步驟的學習都很重要,不需要也不應該跳過。

許多衝過頭的家長回首驀然發現,讓孩子提早在幼稚園學寫字、上數學,並不能保證孩子往後的學業一帆風順。童年不受課業壓力束縛也只有那幾年,一切若能重來,或許會有更符合孩子需要的選擇。

學習絕對是一件辛苦的事,要去克服困難、超越挑戰,如果父母能在旁邊陪孩子度過辛苦,讓他感覺學習真有趣,孩子未來的路就不需要太擔心。


「在幼兒階段,孩子會從事許多大人隱而未見的學習,比如身體動作、與人相處、解決問題、了解情緒、藝術美感和語言表達。這些都是比具體的學科能力更重要的核心能力,也是我們希望未來台灣幼兒教育可以回歸的中心軸線,」正在制訂幼兒園課程大綱的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系副教授幸曼玲說。

那麼,家長的早期教育中心線在哪?怎麼做才不會揠苗助長或做得太少?

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博士周育如的首要提醒是「顧好基本盤」,「吃好、睡好、多運動」不只是照顧寶寶的例行公事,更是大腦發展不可或缺的生理支撐。有兩個孩子的她,也曾迷惑怎樣做對孩子最好。後來她發現,父母天生就配備撫育孩子的本能,孩子生下來就有超強的學習本能,會自動從環境與人的互動中學習。「父母最應該做的,也是每個父母都做得到的,就是好好的愛孩子,提供他豐富的探索環境,陪他玩、讀書給他聽,」周育如說。在愛裡長大的孩子,不但在語言發展、自我概念、自尊、成就動機和社會認知有較好的發展,孩子早期的安全依附關係甚至可用來預測智力和將來學業的指標。

除此之外,家長也需要了解孩子的獨特氣質,不做違背發展歷程的學習,才能保留育兒的無限熱情。孩子的氣質很外向或超害羞,都與子宮內的神經系統設定有關。了解接納後,你會找到方法讓動機較弱的寶寶對這個世界感興趣;你將更有信心和耐心去照顧一個很愛哭很難纏的磨娘精寶寶;在他不斷從餐椅上把湯匙往下丟的同時,你早就搞懂這是寶寶物理學,而一笑置之;在他剛開始學會說謊時,你會偷偷驚喜於他的認知大進步,而不會情緒化回應,或馬上跳入道德判斷,弄擰了親子關係。你與寶寶的所有互動經驗,都將記錄在他的小腦袋瓜裡,相當程度影響他未來的發展。

定居美國的幼教專家李坤珊曾感嘆,美國的父母常喜出望外的跟她聊,自己的寶貝怎麼知道這麼多,會做那麼多!而台灣的父母親卻老是擔心,「她已經X歲了,為什麼還不會XXX?」台灣的父母親好像在驚嚇中帶孩子長大。如果能夠轉過來關注孩子已經會的,和已經成就的,就會對孩子的每一步成長過程感到驚喜。

一生以兒童為師的認知心理學家皮亞傑,於一九三二年接任日內瓦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院長時,把學院原本的標誌「一個大人帶著一個孩子」,改成「孩子牽著大人」。早期教育也應該以孩子為主體,時時從孩子的需求出發。

當父母最難的一件事,其實就是學會如何把自己放到最小,去配合等待孩子,因為小孩已經有太多事情不得不配合你,黃倩儀提醒。

許多新手爸媽常問台中榮總新生兒科主任陳昭惠,要買什麼玩具、聽什麼音樂才會讓寶寶更聰明?陳昭惠以過來人經驗說,花大錢買「提智玩具」,設定目的一切就變質,大人小孩皆受苦。

她說爸媽該做的是最簡單的等待、陪伴和接納,觀察並且讀懂孩子的反應,在孩子已經準備好的時候,提供剛剛好的養分,跟隨孩子的步調,然後不帶目的,單純的去享受當父母的樂趣。

品格教育 小小孩必學三種規矩

品格教育 小小孩必學三種規矩

文│王宏哲(兒童發展醫學專家)
摘錄出處│親子天下《0-6歲寶寶 愛的管教100問》特刊

小小孩的品格該教什麼?

品格教育跟行為發展息息相關,換句話說,在六歲以前,有良好生活品格力的孩子,心智發展會比較成熟,到了學齡以後的學習效率相對也會比較高。許多行為與腦科學的研究皆提出,幼小的孩子有三種重要的規矩,必須及早養成,那就是能耐心等待、分享事物及學會輪流。評估兒童社交發展時,這也是醫學專家一定會檢視的能力。

學習等待——幫助孩子控制衝動。
針對兒童行為發展的研究發現,可以控制自己的衝動、不會在第一時間往誘惑邁進的幼兒,長大之後的成就會愈高。這跟大腦管理衝動的前額葉發展相關,前額葉愈成熟的孩子,判斷、思考、觀察等能力就會愈好,有助於孩子良好行為的發生,所以衝動控制的能力必須要學習。因此,爸媽從小讓孩子適時的等待,不要每件事都在第一時間滿足孩子,可以幫助孩子發展衝動控制的能力。

練習分享——訓練思考、判斷能力。
人是群居的動物,當幼兒漸漸進入團體生活時,其社交的技巧,首重身邊事物的分享。一歲前的孩子,對自己的食物或玩具難分難離是正常的心智發展過程。但隨著孩子漸漸長大,家長不難發現,孩子會想透過「你一個、我一個、他一個……」來博取身邊大人的歡心及讚賞。孩子也漸漸想和大家一起擁有,大家一起從事共同的活動,例如,一歲半到兩歲的孩子會希望大家一起吃飯、你陪我一起玩玩具等。這些看似最基本的分享,其實都是孩子心智成熟、慢慢脫離自我中心時期的表徵。相對來看,分享的過程要思考、要判斷他人的內心想法,並降低心中的欲望,會分享的孩子比不會分享的孩子,在團體中的受歡迎程度高很多,直接影響了孩子的成就感及與他人互動的動機。

學習輪流——訓練觀察力。
輪流則是另一個很重要的團體功能發展。幼兒在遊戲過程中擁有輪流的能力時,必須要觀察他人行動,並看看是否輪到我。所以輪流需要訓練,是一種高度觀察力的訓練,也是一種分享式注意力訓練(你做什麼,然後我做什麼)。學齡前會主動輪流的孩子,學齡時期的學習行為會更好,社交及情緒管控能力也會更好,所以輪流必須在幼兒時期提早訓練。

Tuesday, September 11, 2012

你给孩子什么?

把美德、善行推荐给你的孩子们,能给人们带来幸福的只有它,而不是财富。

            ——贝多芬

    指责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怨天尤人。
    敌意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好斗逞勇。
    恐惧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畏首畏尾。
    怜悯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自怨自艾。
    嘲讽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消极退缩。
    嫉妒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钩心斗角。
    羞辱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心怀内疚。
    容忍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极富耐性。
    鼓励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充满自信。
    赞美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心存感恩。
    嘉许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爱人爱己。
    接纳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心胸广大。
    认同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掌握目标。
    分享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慷慨大方。
    诚实公平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维护正义真理。
    安定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信任自己、信任他人。
    友善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对世界多一份关怀。
    祥和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有平和的心境。  
    你的孩子是在何种环境下长大的呢?

Saturday, June 23, 2012

音乐与舞蹈(律动)教育对幼儿的影响

音乐和舞蹈作为最富有情感的艺术,在被越来越多的幼儿教育学家所重视,其原因不仅因为3—6岁的幼儿时期是学习音乐舞蹈的黄金时段,更重要的是研究表明音乐舞蹈教育不但能培养幼儿的音乐舞蹈能力,还能促进幼儿综合智力的发展,尤其在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方面具有明显的作用,使幼儿在参与体验音乐舞蹈的过程中更富有审美力、想象力、创造力。

1) 影响A

  以多样的形式促进幼儿听觉感受和艺术修养,提高幼儿的身体协调性,愉悦身心达到促进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成长。

2)影响B

  较多地采用了游戏、欣赏、互动、即兴创作的方法,能提高幼儿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使幼儿思维活跃、反应敏捷,培养幼儿良好的早期学习兴趣。

3) 影响C

  锻炼幼儿敢于尝试的心态,频繁登台表演能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和自信心,增强幼儿的交往和沟通能力,在陌生的环境中不会胆怯害怕。


音乐教学

(1) 歌唱活动

  精选中外幼儿歌曲的精华,通过讲故事或兴趣谈话引出主题,让幼儿试听其优美的旋律,引发学唱兴趣。教师带领幼儿熟悉歌词内容,让幼儿进行多种形式的演唱(分组唱、领唱、轮唱等)。最后组织幼儿为歌曲创编简单的动作,进行歌表演。

(2) 音乐欣赏

  教师可将我们精选的音乐反复对幼儿播放,营造音乐氛围,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和向往。音乐欣赏在满足幼儿对音乐好奇心的同时,我们通过开展游戏活动调动幼儿的各方面感官刺激,加深幼儿对音乐的印象,使幼儿在音乐欣赏的基础上,体验音乐之外的愉悦。

(3) 音乐游戏

  对于幼儿来说,音乐游戏是娱乐也是一种最有效的学习。音乐游戏多数是音乐与动作配合进行,如模仿动作、舞蹈动作等。幼儿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注意力集中,富有想象、情绪愉快。游戏的趣味性是非常重要的,为此,我们非常注重游戏的导入和高潮部分,使幼儿在感知美和学习美的过程中获得心理满足。

(4) 戏剧表演

  戏剧表演是一门综合艺术,它基本特征可简要概括为故事性、表演性、综合性。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求幼儿要加强对戏剧欣赏,引导幼儿学习、感受、理解戏剧作品,丰富幼儿的戏剧体验,提高戏剧鉴赏与感受能力。

5) 乐理知识

  乐理知识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无论以后学习乐器还是进行音乐更高层次的发展,乐理知识部必不可少。在本教材中,我们围绕以下乐理知识方面展开学习活动:不同时值的音符;感知音乐节拍及强弱规律;七个基本音阶及它们的音高;基本节奏型;了解一些常见的乐器。

(6) 律动

  律动又称为音乐动作,是在音乐伴奏下,根据音乐的性质、节拍、速度、力度等,有规律地、反复地做某一个动作或一组动作,它对幼儿身心的健康、情操的陶冶和智力的开发,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为学习音乐舞蹈奠定基础。

(7) 舞蹈

  舞蹈是以人体为工具,通过人体动作的语汇,表达一定思想感情的动态艺术。此教材里编写了大量的舞蹈活动,包括集体舞、双人舞、领舞等,在学习舞蹈之前要学习一些基本的舞蹈动作,如:跑跳步、踏点步、绕腕等,通过逐步的学习和训练,使幼儿渐渐领悟到身体动作也能充分展示内心情感的舞蹈精神。

(8) 乐器演奏

  幼儿园常用的打击乐有串铃、铃鼓、响板、木鱼等,通过学习这些打击乐,可以锻炼幼儿的手臂肌肉和对音乐节奏感的掌握。在集体参与的、多声部的乐器合奏中,一方面引导幼儿用自然协调的动作、适中的音量和恰当的音色来表现;另一方面引导幼儿随时注意自己的演奏和其他声部的演奏,使整体演奏保持统一。




以下是孩子们在学音乐的成长记录与美好回忆录影:
 

Saturday, June 16, 2012

小班综合活动《我会做蛋糕给爸爸》父亲节快乐!


让他们亲自动手制作自己喜欢的食物,一定会让他们心花怒放,喜笑颜开,在充分满足其好奇心的同时, 又真切感受到真好吃的滋味。在此过程中来培养孩子的良好饮食习惯,帮助他们懂得珍惜食物、懂得感谢别人,也就可以事半功倍了。

    教学目标: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我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和本班幼儿实际情况以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为依据,确立了情感、能力、认知方面的以下几个目标:
  (1)发挥合作精神,分享合作成果
  (2)懂得珍惜食物,学会感谢别人
  (3)了解蛋糕的基本制作过程
  (4)锻炼大肌肉的活动能力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的重点定位于:乐于合作,勇于尝试,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并引导幼儿养成良好 的饮食习惯。

  活动的难点是:学会使用打蛋器,尝试蛋糕粉、水、白糖和鸡蛋液混合时的搅动。
    为使活动呈现出趣味性、综合性和活动性 ,寓教育于实际操作和游戏中。我做了以下准备:

  (1)空间准备:操作台(四张桌子并在一起为一个操作台)
  (2)物质准备:制作蛋糕的程序课件、鸡蛋、蛋糕粉、白糖、开水、大碗、打蛋器、木棍、烤箱、 轻音乐、纸碟、蓝莓等。
    3)经验准备:幼儿对蛋糕很熟悉(吃过或见过) 全方位的准备为活动的成功展开提供可能。

    二、说教法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解放儿童的双手,让他们去做去干。教师不能因为嫌麻烦,嫌孩子做得不好, 而束缚了孩子的双手,这不仅会使他们失去锻炼的机会,同时也剥夺了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因此,在本活 动中,我力求对幼儿充分放手,幼儿能做的一定让他们做,不能做的就鼓励他们试着做。最大限度的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为了感染幼儿,挖掘此活动的价值,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实物法:用实物进行教学,可以使孩子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本节课第一环节,我出示真的蛋糕,让幼儿亲自闻一闻、尝一尝时,孩子们个个争先恐后,吃后余犹未尽,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从而激发了幼儿自制蛋糕的愿望。

    2.谈话法:在第二个环节通过谈话引发幼儿以往的经验,从而了解蛋糕的成分及大体的制作程序。

    3.演示法:是指教师把实物或教具陈示给孩子看,帮助他们获得一定的理解。本活动的演示法是通过多媒体向幼儿展示蛋糕的制作过程,这是谈话法的延续,现代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进一步强化了谈话法的作用,使幼儿对蛋糕的制作程序更加清晰。

    4.操作法:杜威曾经说过:儿童学习知识、认识外部世界的本质在于儿童通过活动不断去增加、改造自己的亲身经历。这个过程是永无止境的。只有幼儿亲自动手操作,经过了与材料的相互地接触,他们才会真正地学到知识。本活动主要以幼儿的操作为主,在制作蛋糕的过程中学会磕鸡蛋、使用打蛋器、练习搅动的动作,从而锻炼了大肌肉的活动能力。

    5.游戏法:福禄贝尔在教育史上第一个承认游戏的教育价值。他认为:游戏活动一方面可以发展儿童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有能够培养儿童的责任感和义务感。本活动自始至终都以擅长美食的厨师阿高为引子,一步一步带领幼儿学做蛋糕,在制作的过程中孩子是认真的,把它当作一件大任务来完成,最大 限度地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同时也挖掘出了幼儿的最大潜力。阿高的适时赏识,再度把幼儿的创作之花点燃,显示了游戏的无穷力量。

    
此外,我还创设情景,让幼儿自主参与,自主探索,独立获取知识 。并适时采用了交流讨论法、激励法、审美熏陶法和动静交替法对活动加以整合,使幼儿获得制作过程中的愉悦体验。

    三、说学法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活动,不仅提高了认识,锻炼了能力,更让幼儿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本次活动幼儿采用的学法有:

    1、多种感官参与法:新《纲要》科学领域中的目标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 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活动中我引导幼儿尝一尝、说一说、看一看、学一学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不知不觉就对制作蛋糕发生了兴趣。

    2、尝试法:陶行知先生说过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在操作活动中我鼓励幼儿学习打鸡蛋并搅拌成液,试着把水和蛋糕粉搅拌在一起,并添加想应的白糖,并引导幼儿学习分工合作。在 这一过程中幼儿通过商量、合作、尝试着一种新鲜的工作,兴趣盎然。当然,幼儿不一定一次就能做成功,他们不断调整自己的动作,试图完成得更好一些。并自觉地借鉴同伴的经验,应用到的自己的工作中去。不仅深化了各自的认识,还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取长补短和与人合作。

    3.体验法: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我想这 次的蛋糕制作活动,一定会对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中的快乐也将会永远地让他们回忆。与此同时,他们不仅会深深地记住蛋糕的制作方法,也会回忆起与同伴与老师一起工作的情景,从而进一步培养他们与人合作的能力。幼儿通过各种体验,获得多样性的认识,也充分体现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

    四、说教学程序

    我采用环环相扣来组织此活动程序,活动流程为:

  激发兴趣——先谈话后观察了解做法——实际操作——总结体验——品尝交流——审美延伸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为幼儿制作了蛋糕请幼儿品尝,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内容实质上深深吸引孩子。

  (二)先谈话后观察了解做法

  根据幼儿好奇、好胜的特点,运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在第二环节中我就安排了以下几个步骤。要考考小朋友蛋糕是用什么做的?怎样做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首先是一个好的听众然后才是一个引导者。在轻松的氛围中,幼儿想一想、说一说交流着也许并不丰富的经验。在这一步骤中, 孩子获得的经验是零碎的,那怎样加工整理呢?空洞的说教是得不到幼儿欢迎的。因此,我又请出了阿高,让他来教大家做蛋糕。幼儿通过观看录象,对蛋糕的制作更加清晰起来。趁热打铁地问:你们想不想做蛋糕?要是吃上自己做的蛋糕那该多好呀!这样以来,会让每个幼儿兴奋起来,变得跃跃欲试。我在这一环节中主要完成了目标三(了解蛋糕的制作过程)紧接着下一个环节:

    (三)幼儿自制蛋糕。

    幼儿的操作是对已有经验的实际应用。而幼儿又各自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因此,在做蛋糕前我先让幼儿相互商量,然后老师在征得幼儿同意的基础上帮他们进行分工。引导幼儿在打鸡蛋、和面粉中,体验并学习不同的搅拌动作,在多次操作、反复尝试中,学到正确的制作方法,并不断完善自己与同伴间的合作。在这一过程中主要实现了目标(4)锻炼大肌肉的活动能力目标,同时目标(1)也得到了体现,主要是发挥了幼儿的合作精神。

    
(四)总结体验

    1)在幼儿把蛋糕放入烤箱,制作活动告一段落。因此,利用烘烤这段时间及时地提问幼儿的工作体验相当重要,这不仅能使幼儿真切地体验到劳动的乐趣和辛苦,还能引导幼儿进行换位思考,从而使目标

    2)(懂得珍惜食物,学会感谢别人)得以实现。




    (五)品尝交流(互相品尝各组制作的蛋糕)

    经过自己的辛苦劳作,大家一定急着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了,为了满足孩子迫切的心,但又不能把孩子烫着,我就想了一个办法,让孩子用蓝莓、水果等来装饰蛋糕,这一环节使幼儿审美心理得到愉悦, 缓解了幼儿迫切的心情,又为下一步的安全进餐打下了基础。当我把装饰好的蛋糕分给大家吃时,幼儿的兴奋点到达了极点。大家相互分享着合作成果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他们吃吃讲讲,在兴奋的状态中幼儿也逐步意识到:只有自己劳动得来的才是最好最美的,从而让幼儿喜欢劳动。同时,老师对幼儿加以引导,让幼儿进一步体会到劳动的辛苦,从而会加倍珍惜食物,并懂得感谢为自己付出劳动的人。趁此机会对幼儿进行良好进食习惯的培养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Saturday, April 21, 2012

四月主题教学:美味的食物(中班)(洪老师)

 在生活中,包装精美、造型别致、味道鲜美的食品可谓是品种丰富、琳琅满目,这些丰富的食品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幼儿园中班的幼儿对各种各样的食品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的书包中、口袋里经常会出现一些糖果、饼干、巧克力之类的零食,也常常能听到他们谈论“麦当劳”的汉堡,“肯德基”的鸡翅,炸薯条等与食品有关的话题。但是,当他们面对各种食物时却很少想到食品的安全与卫生问题。以及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谈话、沟通等方式进一步了解幼儿在食品方面的生活经验并生成相应的主题目标和内容,如:引导幼儿了解食品营养、卫生方面的知识,养成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以食品为载体,请幼儿体验食品制作的乐趣;激发幼儿对食品制作方法、制作工具及食品保鲜等方面的探索兴趣;了解家乡的特产,感受不同的饮食文化等等。

主题目标
 幼儿教育

身体健康:

 1.掌握投掷的基本方法,锻炼上肢的力量。  
2.提高手脚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  
3.锻炼弹跳能力  
4.培养食品安全意识,不吃不卫生的、有毒的食品,不吃陌生人的东西,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5.养成不挑食,不暴饮暴食和定量进食的良好习惯。

人格发展:

1.尊重别人的劳动、爱惜他人的劳动成果。  
2.养成文明、礼貌的进餐习惯,懂得基本礼仪。  
3.在成人的引导下,学习发现和欣赏生活中的美,感受不同的饮食文化。  
4.感知食品制作的过程,感受与人合作、分享的乐趣。  
5.大胆地创作和表达自己的感受

认知发展:

1.初步了解不同食物的营养成分,掌握合理搭配膳食的初浅知识。  
2.初步了解食物与健康的关系。  
3.了解食物的来源,知道常见食物及其相关职务的对应关系。  
4.进一步了解各种食物,并能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5.熟悉一些食物的制作过程和方法,体验亲手制作的乐趣。  
6.掌握简单的分类统计方法,对不同食物进行分类、统计。  
7.了解一些食品加工、制作的设备和工具,掌握一些简单工具的使用方法。  
8.运用泥塑、绘画等艺术手段来表现食物,尝试为食品设计包装图案。  
9.了解食物与环境的关系,爱护野生动物,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more photos here:
http://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344478738941028.92237.149614128427491&type=3






小朋友也因为自己制作的蔬菜色拉爱上蔬菜了!

http://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344478738941028.92237.149614128427491&type=3

Wednesday, April 18, 2012

爱馨培养儿童三部曲之“不给考试、不打分数”


爱馨培养儿童三部曲之“不给考试、不打分数”; 
我们一起向芬兰国家学习。。。


我们不相信考试,不相信经常有校外统一考试是好的。学生读书12年,唯一的考试是在十八九岁,进大学前的高考。没有考试的学习生涯让教师和学生有更多时间学习他们爱学、想学的东西。 
  我们的老师绝不因为考试而教课,学生也绝不因为考试而学习。我们的学校就是一个百分百快乐学习的场所。 
  我们教育制度的优点是把合作而非竞争的精神植入其内。我们不怕学生日后会对充满竞争的社会感到恐慌。我们相信俄罗斯一心理学家说:“学生今天学会合作,明天就有竞争能力。”我们相信只要学校教会学生如何合作共享,他日学生就有办法竞争。 


  ——芬兰教授帕思·萨尔博格应邀到新加坡演讲。



过去十年,芬兰有两方面值得骄傲,一是诺基亚手机,一是教育。自从苹果iPhone以横扫千军的姿态面世后,诺基亚的光芒消失了,可是芬兰式教育,还是引起世界关注。
  这个学生假期多、上课时数少、没有补习、没有额外补课、没有排名次、没有考试、没有压力的北欧小国,过去十年在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每三年举办一次的“国际学生评估”(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简称PISA)中,数学、科学、阅读的能力一直名列前茅,让人百思不解。
  芬兰能在PISA独占鳌头,连芬兰人也感到意外。因为他们从不强调排名,教师只尽心把每个学生教好。
  让芬兰人感到最高兴的是,各国教育界人士纷纷到芬兰取经,连带也带动了芬兰的旅游业。
  近日,以研究教育与发展见长的芬兰教授帕思·萨尔博格(Pasi Sahlberg)应邀到新加坡,在一项有关幼儿教育的领导论坛上发表主题演讲。他接受本报记者的专访,畅谈了芬兰教育与众不同之处。

芬兰法律规定,学生在六年级之前,都不能以等级或分数来评断他们。
对分流考试习以为常的新加坡记者而言,听到芬兰教授帕思·萨尔博格(51岁)的这一席话,受到的震惊是不言而喻的。

萨尔博格说:“当教师要评断某个学生的能力和表现时,我们要求用文字描述,详细说明,而不是简单地用分数或等级来评断。因为每个孩子各有所长,教师只有通过种种活动来了解学生,发掘他们的潜力。”

上世纪70年代以前,芬兰学校还称不上是教育的典范。当时它和许多国家一样,学生10岁时,就按考试成绩分班,一种是普通班,一种是职业教育班,分班决定了学童的未来。这像足了新加坡的分流制度。

废除校内外统一考试

萨尔博格说:“我们当时有等级,从4至10,4是不及格,10是最高分。我们看到小学生用等级互相比对,立刻知道自己不及人,或者比人强。班级里按学生的能力分出不同的组别,大家互相比较,我们认为这是不好的,因为每个人的能力和表现都不同。就如我们不能像考大象、企鹅和猴子爬树的技巧那样,它们的能力各异,用标准化的爬树考试来衡量它们的能力是很荒谬的。所以,我们决定废除等级,让教师和学生从此不再以分数来划分等级。很快地教师觉得这样做很好,这就改变了学习的气氛,他们更互相合作,并加强了凝聚力。”

为了在瞬息万变的世界经济体系中立足,芬兰彻底检讨了教育制度,废除了等级,也废除标准化的校内和校外统一考试。

他说:“我们不相信考试,不相信经常有校外统一考试是好的。学生读书12年,唯一的考试是在十八九岁,进大学前的高考。没有考试的学习生涯让教师和学生有更多时间学习他们爱学、想学的东西。我们的老师绝不因为考试而教课,学生也绝不因为考试而学习。我们的学校就是一个百分百快乐学习的场所。”


合作比竞争更重要

在一个没有比较,没有竞争,没有考试的环境里,学生缺乏了推动力,怎么办?


有各种能力评估方法

萨尔博格说:“学生进大学前,是有入学考试的,竞争也很激烈。我们的想法是尽量延缓,不要太早给学生竞争。我知道在亚洲学校之间的竞争很激烈,这些竞争来自教师、家长、学生,大家都在互相比较。我们不要这样。我们要灌输‘合作比竞争更重要’的精神。尤其在学前、中小学,更要营造一个没有竞争的氛围。虽然没有统一考试,但在学校、在课室,有各种各样的能力评估方法。

“我们教育制度的优点,就是把合作而非竞争的精神植入其内。我们不怕学生毕业离开学校时会对充满竞争的现实社会感到恐慌无助。我们相信俄罗斯一位心理学家说:‘学生今天学会合作,明天就有竞争能力’。我们相信只要学校教会学生如何合作、共享,他日学生就有办法竞争。”


从合作中学习竞争

为什么懂得合作就懂得竞争呢?
他说:“竞争首先要‘知己知彼’,认识自己,再认识对方。认识自己,对自己有信心;认识对方,了解对方的优劣,通常都是在和人合作的过程中学到,并在合作的过程中互比高下,这样就发展出竞争的能力。世界是充满竞争,但如何适应这个竞争世界,我们认为不应该从竞争里学习竞争,而是从合作中学习竞争。

“一个人的创新能力,正是在高度竞争的社会中求存的素质。这个能力从开动自己的想象力,具备开放的冒险精神而来。这个素质,必须在一个和人温情合作的环境中培养起来,而不是在一个残酷的竞争环境里培养出来。太竞争的环境,人们为了保持自己的最佳状态,都不愿分享,也不愿冒险,如何能有创新力?所以,我们要教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分享,才能互相激荡出新的点子。”


无论谁当政 芬兰人的教育美梦都不变

芬兰教育的成功和芬兰人在上世纪70年代创造了一个正确的美梦有关。无论谁当政,这个梦都不会改变。

帕思·萨尔博格说:“过去40年,芬兰幸运的是有着持续性的教育发展,不受政府更迭影响,不像其他国家,换了政府,换了总统,就什么都换了。我们的教育理想,自三四十年前建立后,就像一个共同追求的美梦,大家都有了共识,不论什么政党上台,都不会改变它。

“我们的梦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提出来,就是要给每个孩子一个好的公立学校学额,就像美国前总统肯尼迪的美梦是要美国人踏上月球那样,我们要给每个学生平等受教育的机会,从学前教育到终生教育都有平等机会。我们没有私立学校,只有自主学校,这些自主学校也是政府公费支付的。

“我们认为美梦必须正确是很重要的,不是很多国家能够做到这点。我们的美梦有启发性,能激动人心,又极为清晰。”


中小学数量是新加坡的10倍

这个“平等”的理念,经过30年,已经在芬兰各方面落实,能力最强与最弱学生之间的差异在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国家或经济体中最低,学生家长的社会经济地位对学生表现的影响最小,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差异也是最小的。芬兰的学校在学生10岁之前没有淘汰机制,所有学生都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在不到500万人口的芬兰,九年中小学基础教育的学校超过3500所,几乎是新加坡的10倍。

为了实现为每个孩子提供最好的平等教育,芬兰教育部致力聘请有奉献精神,有强烈专业道德的好老师,并给予最好的培训,确保他们把学生教好。


教师也不考核不评比

萨尔博格说:“芬兰和新加坡都很重视教师。我们都明白除非学校有好老师,除非我们不断为教师提供专业培训和支援,除非社会重视教师的价值,否则教育改革是不会成功的。很多国家从行政方面来改革教育,甚至参考商界、企业界,把学校的运作变成公司般的运作,给予奖赏、惩罚等等,这种做法其实并不正确。”
芬兰对教师的学历要求很高,教育法规定,所有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的教师,都必须具备硕士以上学历,并通过教师资格考试,才能申请成为老师。大学里专门培养小学导师的学系平均录取率只有10%,被录取的未来教师都是表现最优异的一群,具备多种才能,以及强烈的教育使命。

芬兰教育不比较、不评分的特色,师生一致。学校不只不给学生分等级,也不给教师无谓的评比和评分,不考核教师,也没有教师评鉴报告。

教育部的官员会说:“我们的老师,都一样好!”甚至还会反问:“评比教师的意义何在?”他们认为如果一个社会体制对自己教师的最基本信任都没有的话,那还谈什么教育呢?
一个从来不要师生抢第一、争第一的国家,突然间成绩被国际评为第一的时候,萨尔博格说:“这绝对不是我们改革教育的目标。我们让学生轻松学习,快乐学习,制造‘创新、创意’出现的空间。我们要成为最有创意的国家。我们不要靠学术科目的成绩取胜,我们要靠创新能力取胜。”
《联合早报》
(编辑:苏亚华)


Tuesday, April 17, 2012

《爱馨》以主题教学为主

什么是主题呢?


 在国外,主题教学被称为单元教学,完整的单元教学活动包括了四个要素:目的、内容、方法及评量。它打破以往分课教学的局限,以主题结合游戏的方式来设计教学,好让幼儿们可以享受快乐的学习生涯。 


主题教学所涵盖的领域是从大自然到人体。我们从这些事物中摘取一部分,让它成为孩子的学习对象,这就是所谓的“主题”了。它是从一个点出发,再发展成一个很广泛的范围。主题应有大、中、小之分。幼儿的年龄越大,学习持续力越长,因此比较适合主题教学活动设计。


我们采用的事是一套以主题编写的幼儿教科书。主题教学对现今的幼儿是极为重要的。通过主题教学,幼儿能独立学习与主动地进行探索,做个负责任的学生。此外,伸缩性与有趣的学习过程也能激发幼儿的创意。这些都有别于以往的传统教学(即幼儿较依赖老师,毫无疑问地顺从、跟随、重述和完成任务)。









Monday, April 9, 2012

Our teaching skills focus on < PLAY> !

Why Is Play Important?
According to Fromberg and Gullo (1992), play enhances language development, social competence, creativity, imagination, and thinking skills. Frost (1992) concurred, stating that "play is the chief vehic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magination and intelligence, language, social skills, and perceptual-motor abilities in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p. 48).

Garvey (1977) states that play is most common during childhood when children's knowledge of self, comprehension of verbal and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physical and social worlds are expanding dramatically.

Fromberg (1990) claims that play is the "ultimate integrator of human experience" (p. 223). This means that when children play, they draw upon their past experiences-things they have done, seen others do, read about, or seen on television-and they use these experiences to build games, play scenarios, and engage in activities.

Children use fine and gross motor skills in their play. They react to each other socially. They think about what they are doing or going to do. They use language to talk to each other or to themselves and they very often respond emotionally to the play activity. The integration of these different types of behaviors is key to the cognitive development of young children. According to Rogers and Sawyer (1988), "until at least the age of nine, children's cognitive structures function best in this unified mode" (p. 58). Because children's play draws upon all of these behaviors, it is a very effective vehicle for learning.

Play and Cognitive Developmen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lay and cognitive development is described differently in the two theories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 which dominate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Piaget's and Vygotsky's.
Piaget (1962) defined play as assimilation, or the child's efforts to make environmental stimuli match his or her own concepts. Piagetian theory holds that play, in and of itself, does not necessarily result in the formation of new cognitive structures. Piaget claimed that play was just for pleasure, and while it allowed children to practice things they had previously learned, it did not necessarily result in the learning of new things. In other words, play reflects what the child has already learned but does necessarily teach the child anything new. In this view, play is seen as a "process reflective of emerging symbolic development, but contributing little to it" (Johnsen & Christie, 1986, p. 51).


http://www.earlychildhoodnews.com/earlychildhood/article_view.aspx?ArticleID=240




Tuesday, February 28, 2012

玩角色扮演游戏的好处

          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想象,创造性地模仿现实生活的活动,它为孩子提供了模仿、再现人与人关系的机会,为他们形成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打下基础。   

          在角色游戏中,孩子们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模仿,再现社会中的人际交往,练习着社会交往的技能,不知不觉中就提升了人际智能。游戏中,孩子们的行为要与所扮演的角色行为相吻合,要把自己放在角色的位置上。

           从角色的角度看待问题,必须学会共同拟定和改变游戏活动的主题。为了使角色游戏成功地继续下去,他们之间就先要协商由谁担任什么角色,使用什么象征性物品及性动作;游戏中常常要改变计划,这就需要共同合作,学会从他人角度看问题,更好地解决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同时,在游戏中还可学习如何坚持自己正当的权利、要求,怎样控制自己的言行,以符合游戏规则。因此,角色游戏水平的高低能反映社会交往能力水平的高低及人际智能水平的高低。   

           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孩子的知识是从经验中获得的,而孩子的生活本身就是游戏。角色扮演的游戏绝非简单儿戏,它可是孩子认识成人世界的一面镜子。角色扮演游戏能让孩子学习“换位思考”,这对孩子的想象力、观察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都大有好处。

            在游戏中,孩子能在与周围人和事物的比较中逐渐认识自我,她手中的洋娃娃往往就是她自己,而她自己所扮演的就是她妈妈的角色了,儿童做游戏时喜爱扮演各种角色,它含有浓厚的戏剧性。孩子扮演的角色并不拘泥于一个人,有时在一个游戏中她甚至可以不断出演多种角色。






其实看似简单的“家家酒”游戏,孩子们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游戏,学习基本的餐桌礼仪哦!^^  


自我介绍“自己的角色” :^^

Friday, February 24, 2012

Imaginative Play in Early Childhood: An Overview

Imaginative Play in Early Childhood: An Overview


WHAT DOES THE YOUNG CHILD LEARN FROM PRETEND PLAY?

Whether she is play-acting familiar family scenes, such as driving the car like daddy, or imitating her
mother’s actions, the young child is using her imagination, actions and language to think things through
and to remember what happened in familiar situations. Because this activity is fun, she will become so
engrossed that she is able to think and act it through from beginning to end. She will enjoy pretend play
on her own, making animal noises when she plays with her farmyard animals, and also participating in
“let’s pretend” games with other children, thus developing her social skills. Pretend play will help her
to learn eye-hand coordination, spatial skills, counting, pre-math and pre-reading skills, while allowing
her to safely express her emotions and feelings.

RE-CREATING EXPERIENCES

A child’s first ‘make believe’ games will re-create familiar activities such as going to a restaurant,
driving to the supermarket or feeding and bathing her dolls. Play can help her understand her gender
identity and, as she acts out family activities, she will begin to see her role in the family. Older children
enjoy playing pretend games together, sharing similar experiences. Their play will also involve the
retelling of fictional stories they have heard or seen.

BEING SOMEONE ELSE

The young child is not able to organize complex thoughts, so when he dresses up and
acts as a doctor he is organizing his thoughts and coming to understand the doctor’s role.
Through such play roles he is slowly beginning to think about what it would be like to
be someone else, so that by the time he’s about four-and-a-half he has some
understanding and awareness that other people have their own thoughts and feelings.
This is the beginning of empathy.



LITTLE WORLDS

The young child will use toy people, animals, cars and trains to create “little worlds,”
replaying family events, acting out familiar stories, or making up new situations.    
This is a way of claiming a safe arena where he can safely exercise control and make
(and break) the rules.

MORE THAN PLAY ACTING

Pretending is one of the ways that the child can try to come to terms with something he’s afraid of.    
He may be afraid of monsters or ghosts and ask for the light to be left on at bedtime, but then play
monsters the next day, or run around with a sheet over his head pretending to be a ghost! For young
children, role-play is their way of coming to terms with their fears.

THE IMPORTANCE OF PLAY IN THE YOUNG CHILDS LIFE

Play, including imaginative play, is the child's work. Play prepares the child for adulthood, play teaches
him his place in the world, and play teaches him how to interact with the world. It is play that, in the
child’s early years, lays a strong foundation for the physical, academic, social and emotional wellbeing
that will last a lifetime. A child NEEDS to play to grow.


Imagination and the Pre-School Child
Unlike the simple quality of the younger child’s pretend play, the pre-school child’s
imaginative play is complex and takes many forms. From about the age of about
three-and-a-half/ four to about six-and-a half, the pre-school child's imagination      
is in full play. The ability to imagine and pretend is a crucial part of a child’s
development and to be denied ample opportunity and time to develop these skills    
is to also deny the opportunity to develop the creativity and empathy that form the
best foundation for intellectual and emotional growth.  

PLAYING WITH THE WORLD IN WAYS THAT IT IS NOT!

By the time a child has reached her fourth birthday she has acquired a vast store of knowledge –                
enough that she can take what she knows about her world, stretch her imagination and transform            
the ordinary into the extraordinary. During the summer of her fourth birthday my sister – who had
watched our father clear out a nest of rats from a compost pile, and had also heard her soccer-playing
uncle rhapsodizing about his winning goals – insisted that our garden was inhabited by a team of rats          
who wore yellow soccer shirts and played soccer with her when no-one else was around! Fortunately            
our wise parents allowed and enjoyed her fantasy with her, and eventually the soccer-playing rats
disappeared from our lives and garden. This ability to create a world of her own where she can make  
rules, and control what happens the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social and emotional development.

IMAGINARY FRIEND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imaginary world is the imaginary friend, an important stage of social development
for many preschoolers. At this age, when the child is testing the world and testing the adults in his life,            
an imaginary friend can offer a safe opportunity to feel in charge, perhaps break the rules, and feel        
a measure of control over his own life. For my grandson, his friend first appeared a few months before
his fourth birthday. After a trying day that left both him and his mother exhausted we took an evening
walk together. He suddenly announced that he had a babysitter named Ella, and Ella was a cricket!      
He also told us that Ella had been taking care of him since he was a baby, she allowed him to ride his
big wheels in the street without an adult and with no helmet, let him eat ice-cream whenever he wanted
it, and never sent him to his room when he threw his dinner on the floor!

MAGICAL THINKING

Magical thinking is that thinking that allows the child to believe she can direct
the elements around  her – capture the moon and toss it like a balloon, hold back
the night (and bedtime), or control the tides so the waves won’t wash away the
sand castle on the beach. Magical thinking allows the child to be king or queen      
of an imaginary world, where the laws of nature are suspended and where
wonderful things can happen.                




more info via:http://www.childrennatureandyou.org/Imaginative%20Play%20in%20Early%20Childhood.pdf

Tuesday, February 21, 2012

图画书应该这样读讲座会

彭懿:错过图画书,图画书不再回来 转载中国光明日报社■记者陈香 http://www.gmw.cn 2008-08-06 来源: 中华读书报    

6月28日,福州大戏院。

这个能容纳数千听众的大型剧院里座无虚席,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孩子们静静地等待着,等待着一场有关图画书的演讲,宛如守候着一个盛大的仪式。   

灯光暗下来,音乐响起来,演讲者彭懿先生――他称呼自己为一个命中注定的 旅人,一个徘徊在人妖之间的幻想小说作家,现在,他更是一位图画书的研究专家――先用几十张他在人迹罕至的地方拍摄的精美绝伦的照片,引领听众进入一个梦幻般的童话世界。   

接下来,讲演正式开始。整整三个小时的时间,孩子和家长们大声地笑,小声地流泪,就是没有人走动,连孩子们都没有。每个人都陷入了一场无法脱身的迷人的图画书之旅。   讲演结束了,很多爸爸妈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围着彭懿问这问那。他们当中,也许很多人在踏入这个剧场之前,对图画书不过一知半解,甚至完全不了解,但是,当他们离开时,他们中的很多也许已经爱上了图画书。   

而这不过是彭懿关于图画书的一百多场的讲演中,普普通通的一场。   2006年5月,经过7年时间的研究准备,彭懿在二十一世纪出版社推出了《图画书:阅读与经典》,第一次把百年来最具影响力的世界经典图画书集中呈现在中国读者眼前,而后,这位“命中注定的旅人”把自己的足迹洒遍了大江南北,甚至新加坡,“我想告诉他们什么是图画书,为什么要读图画书,怎么读图画书”。北京、上海、广州、大连、杭州、重庆,一百多场的讲演中,每场都是三个小时,有时甚至是六个小时,场场爆满,很多听众只好站在过道里;在大连的一次,由于听众的强烈要求,彭懿连讲了五场;去了一次之后,主办方第二、第三甚至第四次邀请,都是常事……  

一本书做了一百多场演讲,在国内应该是绝无仅有的。这演讲和图书当中有着怎样的奇妙?


Wednesday, February 1, 2012

如何通过玩具发展孩子的语言



语言在孩子的认识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3-6岁是孩子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忽视了对他们进行语言教育,以后进行补偿教育就很困难。玩具市孩子生活中的亲密伴侣,爸爸、妈妈可“将计就计”,充分利用玩具来发展孩子的语言。哪些玩具有助于发展孩子的语言呢?以下四种,可供爸爸妈妈购买玩具时参考:
 
1、 主题玩具。模仿生活中的物体制作的玩具。如:娃娃、房子、家具、炊具、各种交通工具、医院用具等。这类玩具可供孩子玩角色游戏时使用。在角色游戏中,孩子主要使用语言表现游戏的情节和内容,因而能促进孩子语言的发展。如“过家家”的游戏中,“妈妈”一会儿哄孩子睡觉,一会儿给孩子喂奶。游戏中的每一个情节的展开变化,都是通过“妈妈”的语言和动作表现出来的。
 
2、 表演玩具。指孩子表演故事所用的玩具。如头饰、面具、木偶、桌面表演的形象玩具等。这类玩具可供孩子开展表演游戏,对孩子语言的发展有突出的作用。故事中生动、优美的语言,特别能锻炼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孩子在表演过程中要运用作品中的语言,掌握正确的语言,富有创造性的符合角色性格特征的语调和表情。在此基础上,爸爸妈妈还可启发孩子自编自演故事。这都有助于提高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
 
3、 结构玩具。包括由基本几何形体构成的大、中、小型的成套继母、各种积塑块、积塑片、胶粒玩具等。孩子可用这类玩具进行各种构造活动。如用积木拼搭房屋、公园;用积塑片插接家具、车辆等。在构造活动中,爸爸妈妈可以有意识地发展孩子的语言,如构建前,可帮助孩子构思,让孩子说出要构造的物体;构造后,让孩子讲自己建构物体的过程和方法。既可提高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又可促进结构游戏水平的提高。
 
4、 图片型的智力游戏玩具。它是指以日用品、交通工具、蔬菜、水果、动物、植物等为内容的成套图片。这类玩具可供孩子开展配对、比较等游戏活动。如配对游戏:把不同类的图片打乱,分发给三至四人,个人拿着图片(图片的背面向外)。如果发现有同类的便可抽出放在桌上,以后依次向邻近的人抽一张图片,抽到同类的即拿出放在桌上,同时说出图片上物体的名称或简单特征。以图片先脱手者为胜。这类游戏活动,既可帮助孩子丰富常识知识,也有利于发展孩子的比较、分类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以上四类玩具尤其适合4-6岁的孩子玩耍,爸爸妈妈也可为3-4岁的孩子准备这些玩具,但是玩耍时要求应简单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当然这些玩具不能完全靠购买,爸爸妈妈要根据孩子开展游戏的需要,充分利用废旧物和自然物自制一些玩具,并最好让孩子参与制作。既可提高孩子的手脑并用能力又可培养孩子的勤俭节约的好品德。

两至三岁的心理特征


当孩子两三岁的时候,出现了最初的自我概念,开始出现给我我要我会我自己来等自我独立意向,如果这时幼儿的独立活动要求得到满足和成人的支持,将开始建立自我肯定情感,相反则容易产生退缩行为。大多数活动,包括学习,对于幼儿来说都是新鲜而有趣的,那么厌学情绪是怎么产生的呢?这很可能是成人喜欢以简单的命令使然,孩子容易因此对劳动和学习产生对立情绪或厌恶心理。-
  美国心理学家曾对1500位儿童进行长期追踪观察,30年后发现20%的人没有取得什么成就。与其中成就最大的20%的人对比,发现最显著的差异并不在智力方面,而在于个性品质不同。成就卓著者都是有坚强毅力、独立性和勇往直前等个性品质的人。可见孩子的独立品格对成长和成材是何等重要。
  独立性是指一个人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社会生存及进行创造性活动必备的心理品质。幼教专家指出,生存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独立性,包括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重点培养自理生活能力。独立性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
  2―3岁幼儿身心发展看独立性的表现
  一是,要求摆脱成人控制
  2―3岁幼儿自我意识开始萌芽,言语和动作的发展迅速,对周围世界的认知范围扩大。他们喜欢到处看到处摸索,不要成人抱着,甚至不愿让人拉着手走路。他们已经能表达自己的意愿,对成人要他干的事,往往回答。对自己要干的事又说:我会,我自己来。
  二是,由于手脚动作还不十分协调,走或跑容易跌倒,用杯喝水会泼翻,用勺吃饭会洒在身上。
这些现象通常被认为不听话
  三是,渴望与同龄伙伴交往。交往是幼儿的一种发展性需要,2-3岁的独生子女尤其明显。他们特别喜欢与邻里的小孩子玩,甚至会说没人陪我玩,没劲等。而父母往往以不放心、不安全为由限制他的交往。
  四是,2-3岁的幼儿对自已有点会但还不熟练的事情最感兴趣,喜欢自己反复做,如反复摆弄某一类玩具,重复进行一种游戏等。
  家庭是培养幼儿独立性的首要场所
  任何一个孩子,无论是独生还是非独生,都是由于父母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才形成了不同的人格品质和能力的。独立性同样不是与生俱来或自然形成的,而是后天塑造的结果。
  首先,珍惜幼儿自我独立性意向
  当孩子二三岁的时候,出现了最初的自我概念,以第一人称称呼自己,开始出现给我我要我会我自己来等自我独立性意向。心理学家指出:当幼儿的独立活动的要求得到某种满足或受到成人支持时,幼儿就表现出得意、高兴,出现自尊自豪等最初的自我肯定的情感和态度,否则就出现否定的情感和态度。因此,我们必须十分珍惜幼儿的独立性意向,给予热情鼓励和支持,使独立性不断发展。
  父母要根据孩子独立性的表现,抓住2-3岁这个关键时期,因势利导地培养其生活自理能力。自己的事自己做,包括用杯喝水、用勺吃饭、小便、穿鞋袜、收拾玩具等。若错过时机,形成依赖和懒惰的习惯,改正就难了。
  其次,不要过度保护孩子
  在欧美国家父母非常重视孩子独立性的培养,推崇个人奋斗、而不是依赖父母和其他人,他们主张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孩子一出生就让他独宿一室,极少与父母同住。孩子刚学走路时,跌倒了,让他自己爬起来。
  在我国,目前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往往导致父母对孩子过度珍爱,这就产生了过度保护和过多限制的问题。为了安全和其他原故,很少给1岁内的孩子提供练习坐、爬、站立、行走的机会。孩子醒着时经常抱在怀里,或经常让他们躺在床上,或坐、站在带围栏的小床里。这种过度保护和过多限制实际上剥夺了孩子主动探索和认识外部世界的机会,阻碍了他们的心理发展。父母应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特点,不要压抑幼儿独立性活动意向,解放他们的手脚,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培养他们的独立自主性,为形成良好个性打好基础。
  再次,采用适当的教育方式
  注意对孩子说话的口气和方式,要认真听孩子讲话,使孩子感到你在尊重他。孩子吃饭不要硬逼,让孩子做事尽量不用命令的口吻。不要当众斥责孩子不争气笨蛋没出息等,这样会深深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并非是娇惯孩子。事实证明:受到父母充分尊重的孩子,大多与父母非常合作,待人友善,懂礼貌,举止大方,自我独立意识强,心理学家认为这是孩子受到应有尊重的良好反应。
  民主型教养方式有利于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家长不可以将自己的观点和要求强加给孩子,剥夺孩子独立解决问题和自我发展的机会。
  另外,从兴趣上培养
  让孩子们做任何事情都要避免简单的命令,防止他们对劳动产生对立情绪或厌恶心理。幼儿对游戏活动有强烈的兴趣,让幼儿做些象征性的劳动时,要尽量游戏化,这样他们就会以极大的兴趣积极参加,如果能经常地坚持训练,他们就会逐步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独立性和勤劳、不畏艰苦是密不可分的,不爱劳动,害怕艰苦,怎么能够坚持独立性和自主性呢。




Via psytopic.com

Wednesday, January 11, 2012

如何选择发展孩子想象力的玩具




想象是指在大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映象的过程,想象在孩子的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游戏是发展孩子想象力游戏是发展孩子想象力的重要活动,玩具是专门供给孩子游戏的物品和材料,因而利用玩具发展孩子的想象力是重要途径之一。
那么,哪些玩具能发展孩子的想像力呢?下面提供的几种玩具,可供参考。

1、结构玩具:如大、中、小型的成套积木、胶粒、积塑块、积塑片等等。孩子可以利用它们来构建各种类型的建筑物、交通工具、日用品等。这类玩具适合4-6岁孩子,可训练孩子分析、比较和认识物体结构的能力,能充分发展孩子的思维力、想象力。

2、 表演玩具:如头饰、面具、木偶、各种娃娃,其他表演用具等等。这类玩具适合4-6岁的孩子玩表演游戏。如孩子戴上孙悟空的面具或头饰,马上会把自己想象成孙悟空,作抓耳挠腮、蹦蹦跳跳的动作,又是摘仙桃又是三大白骨精,开心极了。孩子通过这类玩具表演,可丰富知识,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3、 充分利用废旧物和自然物作玩具。 好玩具不一定都要买。日常生活中有好多物品,如各种瓶、盒、旧挂历、冰棒棍、果壳、沙子、树叶等在成人眼中是废物、垃圾,但在孩子的眼里却是宝。一方面,因为孩子可以凭想象把它们作为替代物使用,如瓶可以当作花瓶、药瓶、奶瓶,冰棒棍可以当筷子、锅铲等等。另一方面它们还为孩子提供了自制玩具的条件,如用挂历纸可以折、剪、撕贴各种有趣的花鸟鱼虫、飞禽走兽,用树叶可以拼贴。这类玩具适合3-6岁的孩子,有利于孩子大胆想象,自由创新。

玩具过多易影响孩子智力发育



美国儿童教育学者日前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认为玩具过多容易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这些学者全都是“0—3岁项目”的成员,该项目受美国政府资助,专门研究学龄前儿童的教育计划。学者之一克莱尔•勒纳说,“给孩子们过多的玩具或不适当的玩具会损害他们的认知能力,因为他们会在如此多的玩具面前显得无所适从,无法集中精力玩一件玩具并从中学到知识。”   
英国牛津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凯茜•茜尔娃所做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个观点。她历时数年,对3000名年龄在3—5岁之间的孩子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发现那些玩具较少的孩子,由于父母与他们一起阅读、唱歌和游戏的时间更多,要比那些家境优越、玩具成山的同龄小朋友智力水平高。茜尔娃认为,“玩具太多容易分散孩子们的注意力,而当他们精力不集中时,就不能更好地学或玩。” 

同样是儿童教育工作者的奥汉•伊斯梅尔对此深有体会。去年圣诞节,他10个月大的儿子卡梅伦收到了大量玩具礼物,结果却变得“不会玩儿了”。“他不停地拿起一个玩具,摆弄两分钟就放下,再拿起另一个,没过多久又失去了兴趣,最后往往是拿起一只拖鞋之类的东西来玩,而以前他每个玩具能玩上十几分钟。” 

那么该怎么办呢? 

首先买玩具就是一门学问,从选购玩具开始,要注意以下几点:
 
1、了解孩子需要什么? 

孩子对运动的兴趣是否大于小玩意儿?孩子的天分是倾向于绘画还是音乐?不要把自己小时侯想玩的玩具硬塞给孩子。你只有多与孩子一起玩耍,一起看儿童电视节目,才能了解孩子的世界。 

2、买旧玩具 

许多父母都不太习惯购买旧玩具,但一些跳蚤市场其实是挑选玩具的好地方。 

4、关心孩子的玩具 

如果孩子心爱的玩具坏掉了,手巧的妈妈和爸爸可以和孩子一起设法修理。这样做可使孩子知道,爸爸妈妈多么关心他,也让他学会如何珍惜玩具。 

5、分门别类收藏玩具 

父母常把玩具随便地丢在一个桶里,久而久之,这桶玩具就被当成了废物,孩子不清楚桶里都有什么玩具。玩具最好按种类存放,放在孩子容易取拿的地方。如果某种玩具已经玩了几个月,可暂时收起,过一阵子再拿出来,让孩子觉得有新鲜感。
 
6、交换玩具 

教导孩子借玩具给其他小朋友玩。孩子玩厌了某种玩具,可以建议他把玩具送给别人。 
7、买高品质而耐用的玩具 
玩具的品质比玩具的数量多少更重要。比如,某些组合玩具价格相当昂贵,但却可以玩很久。 

另外,还要鼓励孩子参与更过的室外活动和集体活动。扩大孩子的眼界,锻炼孩子的各方面能力。让孩子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而不是单一的享受玩具来带的乐趣。促使孩子学会与他人交换玩具,学会与人相处和分享。

Sunday, January 8, 2012

幼儿园入园须知(一)


孩子上幼儿园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起点,他从这里开始了真正的社会生活和学习生活。孩子在幼儿园阶段能否获得良好的发展,不仅需要老师的精心教诲,还有赖于您的配合。以下内容是对各位家长提出的相关要求,请家长仔细阅读,积极配合

()协助幼儿适应新环境
幼儿初入一个陌生的环境,容易因焦虑不安而哭闹,为了帮助幼儿轻松地度过刚开学的这段时间,并逐渐适应园内的生活,下列几件事,请您与我们配合:

l       事先带孩子参观幼儿园,认识老师。
l       允许孩子带一样自己喜欢的玩具,作为安慰物。
l       孩子入园后,务必和孩子道别,不可悄悄溜走。若孩子不停哭泣,应适度安抚他,但陪伴的时间必须逐日缩短。
l       孩子哭闹时,绝不可以恐吓的言辞威胁他。例如:(你再哭,我就叫老师处罚你。)
l       鼓励孩子多接近老师、信任老师,而不要在孩子面前批评老师。
l       准时接送孩子上下学,能让孩子养成明确的上学概念,并让孩子有信任感。尤其对年幼的孩子而言,准时接送对孩子秩序感的培养有很大的影响,是孩子学习信任环境、人的开始。
l       孩子回家后,应多陪伴他,让他觉得温暖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