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Saturday, December 8, 2012

家长要如何与孩子共读绘本

家长要如何与孩子共读绘本
     绘本是指以手绘图画来讲故事的儿童读物.绘本以画为主,字少而画面丰富,以画传达故事情节,很符合儿童早期阅读的特点和习惯.好的绘本,每张图像都有丰富的内涵,图与图之间呈现独特的叙事关系,表达绘本的整体意境,能预留给孩子想象的空间,能带给孩子美的熏陶和教育.绘本作为儿童读物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在一个世纪以来,出现了许多充满哲理与诗意的经典作品,如《爸爸》《大猩猩》《啊,蜘蛛》《是谁恩恩在我的头上》《猜猜我有多爱你》《鳄鱼怕怕牙医怕怕》《鼠小弟的故事》等等。
家长要如何与孩子共读绘本呢?

    1,要从头到尾读.图画绘本是一张到处都隐藏着秘密的"神秘地图",因为无论是扉页,封面还是环衬,都是绘本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这些地方作者都为读者献上了很多精美的图画.只有指导孩子从头到尾阅读图画,才能发现很多常常被读者忽视的小细节.读懂了这些细节,才会对文本的理解有进一步的理解。
    
 2,从封面猜故事.无论什么书,封面都是最先映入读者眼帘的,而在阅读前让孩子对故事进行猜测会激起孩子强烈的阅读欲望.《猜猜我有多爱你》这本书的封面上画有一大一小两只兔子,小兔子抓住大兔子的耳朵,仿佛在说些什么.教师就可以引导孩子看图,猜猜他们对话的内容,从而引出故事的题目——猜猜我有多爱你.
     
3,不要漏过环衬.环衬是封面与书芯之间的一张衬纸,很多绘本的环衬上也画有图画,不过你可千万不要以为它们仅仅是起装饰作用的图案而马上一翻而过,实际上,绘本的环衬不但与正文的故事息息相关,有时还会提升主题.《我爸爸》这本幽默的绘本里,透过孩子夸张的幻想,塑造了一个让人笑破肚皮的爸爸形象:这个爸爸一天到晚穿着一件长长的睡衣,他不怕狼,一跳就可以跳过月亮,吃得像马一样多,游得像鱼一样灵活……《我爸爸》的环衬上的图案就是"我爸爸"身上那件棕黄色睡衣的一个小小的局部.而《蚯蚓的日记》的环衬竟然都是蚯蚓在不同时期所拍的照片,有自己第一天上学时的留影,有自己和家人,好朋友的合影,还有自己的考试成绩单和教师的评语,我们仿佛看到了小蚯蚓的成长记录,虽然还没有开始读故事,但已经被这些可爱的画面给吸引住了。
     
 4,会讲故事的扉页.扉页就是环衬之后,书芯之前的一页,上面一般写着书名和作者的名字.扉页不仅仅只是通向正文故事的一扇门,不仅仅是告诉你谁是故事的主人公,它有时还会讲故事.《猜猜我有多爱你》这本书实际上有两个扉页,第一个是张单页,第二个是一个带版权页的跨页.请注意,在第一张扉页上,作者画了一只小兔子骑在一只大兔子的脖子上.你看,这时的大兔子是静止不动的,而且大兔子和小兔子的头都扭了过来,一双黑点似的眼睛望着书外,也就是故事之外的你,似乎在询问你:嗨,你准备好了吗快和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名叫《猜猜我有多爱你》的故事里吧!当翻过这一页,你会看到三幅充满了动感的小图——大兔子背着小兔子扬起了后腿,准备起跳,猛地往斜上方一蹿……这其实是一个连贯的起跳动作——这一跳,两只兔子就跳到了后面的正文里.于是,我们看到小兔子紧紧地抓住了大兔子的长耳朵,听到他问妈妈:"猜猜我有多爱你 "这富有动感的画面把读者的视线牢牢地锁住,想不看下去也难。

 5,朗读正文毋庸质疑,正文一定是孩子精读的部分.可绘本的正文部分究竟是应该由家长读给孩子听,还是放手让认识了几个字的孩子自己去读呢不管是日本最久负盛名的绘本阅读的推广者松居直,还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杰洛姆·布鲁纳,他们都一致认为:家长得先为儿童读故事,因为绘本是通过优美的语言和图画表现出来的,当您把绘本所表现的最好的语言用自己的声音,用自己的感受来讲述时,这种快乐,喜悦和美感才会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绘本的体验才会永远地留在孩子的记忆当中。
当孩子欣赏画面时,家长投入感情地朗读故事,并加上动作,神态辅助语言来"演"故事,用生动,夸张的手法来呈现故事,有时还可以用故意犯错来培养孩子读图的敏感度.在引导孩子阅读正文时,一定要注意不要急着说教,也不能不断地提问,说明,犹如应试教育一般,应该把看书,思考的空间留给孩子,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来品味故事,让他们的体验和感受经过时间沉淀,再慢慢地转化为自己知识和智能.在给孩子读图画书时,也一定要让孩子自己看图画.每一个孩子都是读图画的天才,只要故事在图画上表现出来,那么孩子的眼睛就会发现它们.他们能发现画家没有发现的破绽,能读出成人料想不到的意思.在听《好饿的毛毛虫》时,你会发现孩子一边盯着那条因为贪吃而肚子痛的毛毛虫,一边做出了自己的诊断:"毛毛虫是因为妈妈不在身边才生病的."因为孩子从毛毛虫身上联想到了自己,像他们这样的孩子肚子痛时,首先寻求的就是妈妈的安慰。
    
 6,并未结束的封底.合上一本绘本时,绘本的故事就已经讲完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比如在日本几乎家喻户晓的绘本《第一次上街买东西》的封底,就没有重复书里的故事,而是把故事的结尾延续到了封底上.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小女孩第一次上街去买牛奶的经历:躲闪自行车,摔破了膝盖……故事的结尾,是小女孩的妈妈等在巷子口,然后和她一起朝家里走去的背影.小女孩回到家里的情形又是怎样的呢仿佛为了回应读者的期待,画家林明子在封底上又添上了一幅温馨的画面:小女孩和婴儿在喝她新买来的牛奶,她的一条腿搁在妈妈的腿上,两个膝盖上都贴上了创口贴……可以说,作者一直把这个故事讲到了封底上.《蚯蚓日记》的封底粗看和封面没什么两样,可仔细一看,只见绘本的主人公小蚯蚓写的日记本上多了这么一句话——"我有一种被偷看的感觉",让人不禁哑然失笑!孩子们和绘本中的小蚯蚓的距离更近了,通过画面,读者和文本又进行了一次对话.

Tuesday, September 25, 2012

用愛,不要用擔心陪伴孩子

用愛,不要用擔心陪伴孩子

摘錄出處│《親子天下0-6歲寶的腦關鍵問答》
文│李宜蓁

「本托嬰中心的環境經過幼教專家設計,完全符合寶寶大腦發展所需。寶寶就連躺著,看到的東西也是有意義的!」收費昂貴的托嬰中心宣傳單這樣寫著。

「我兩歲的女兒天天看美語DVD,洗澡、吃飯也聽,現在連做夢都說英文喔!」一位花好幾萬元買美語教材的媽媽,在親子網站討論區充滿驕傲的留言分享。

「與其讓三歲半的兒子晚上在家看幼幼台,不如下課後再送他去積木教室上課。」廖爸爸感覺「多少學一點什麼」的決定應該不會錯。

跟十年前相比,現在的新手爸媽更熟知早期教育對孩子未來發展的重要性,他們竭盡所能吸取教養新知,但知道愈來愈多的大腦研究,反而引發更多的焦慮與不安。

「怎麼辦?我都沒有教他識字,」發展心理學家凱西.赫胥—帕賽克(Kathy Hirsh-Pasek)在著作《愛因斯坦不玩識字卡》中坦承,當她帶四歲兒子去私立幼稚園入學面試時,心中緊張自責不已。

就連受過兒童發展專業訓練的發展心理學家父母,也受到現實環境影響而迷惑。對家長來說,購買大腦相關商品和課程,讓寶寶在腦學習的路上及早出發的心態,好比買保險,沒買,就不能安心。

然而最新研究證實,想讓孩子「跳級先修」的寶寶大腦商品和課程,可能不利大腦正常發展,反而剝奪了○~六歲嬰幼兒真正重要的學習。台北護理學院嬰幼兒保育系副教授黃倩儀認為,「與人互動」和「符合年齡發展」的關鍵需求,才是大腦發展最不可或缺、卻也最容易被忽略的發展重點。

每一個步驟的學習都重要

瑞士伯恩大學小兒科榮譽教授諾伯特.赫斯柯維茲(Norbert Herschkowitz)在著作《艾蜜莉.點蠟燭》中的這段話,也許能安慰心急的家長:「孩子的每一個發展階段,都對轉進下一個階段意義深遠,」因此嬰幼兒的每一年、每一個步驟的學習都很重要,不需要也不應該跳過。

許多衝過頭的家長回首驀然發現,讓孩子提早在幼稚園學寫字、上數學,並不能保證孩子往後的學業一帆風順。童年不受課業壓力束縛也只有那幾年,一切若能重來,或許會有更符合孩子需要的選擇。

學習絕對是一件辛苦的事,要去克服困難、超越挑戰,如果父母能在旁邊陪孩子度過辛苦,讓他感覺學習真有趣,孩子未來的路就不需要太擔心。


「在幼兒階段,孩子會從事許多大人隱而未見的學習,比如身體動作、與人相處、解決問題、了解情緒、藝術美感和語言表達。這些都是比具體的學科能力更重要的核心能力,也是我們希望未來台灣幼兒教育可以回歸的中心軸線,」正在制訂幼兒園課程大綱的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系副教授幸曼玲說。

那麼,家長的早期教育中心線在哪?怎麼做才不會揠苗助長或做得太少?

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博士周育如的首要提醒是「顧好基本盤」,「吃好、睡好、多運動」不只是照顧寶寶的例行公事,更是大腦發展不可或缺的生理支撐。有兩個孩子的她,也曾迷惑怎樣做對孩子最好。後來她發現,父母天生就配備撫育孩子的本能,孩子生下來就有超強的學習本能,會自動從環境與人的互動中學習。「父母最應該做的,也是每個父母都做得到的,就是好好的愛孩子,提供他豐富的探索環境,陪他玩、讀書給他聽,」周育如說。在愛裡長大的孩子,不但在語言發展、自我概念、自尊、成就動機和社會認知有較好的發展,孩子早期的安全依附關係甚至可用來預測智力和將來學業的指標。

除此之外,家長也需要了解孩子的獨特氣質,不做違背發展歷程的學習,才能保留育兒的無限熱情。孩子的氣質很外向或超害羞,都與子宮內的神經系統設定有關。了解接納後,你會找到方法讓動機較弱的寶寶對這個世界感興趣;你將更有信心和耐心去照顧一個很愛哭很難纏的磨娘精寶寶;在他不斷從餐椅上把湯匙往下丟的同時,你早就搞懂這是寶寶物理學,而一笑置之;在他剛開始學會說謊時,你會偷偷驚喜於他的認知大進步,而不會情緒化回應,或馬上跳入道德判斷,弄擰了親子關係。你與寶寶的所有互動經驗,都將記錄在他的小腦袋瓜裡,相當程度影響他未來的發展。

定居美國的幼教專家李坤珊曾感嘆,美國的父母常喜出望外的跟她聊,自己的寶貝怎麼知道這麼多,會做那麼多!而台灣的父母親卻老是擔心,「她已經X歲了,為什麼還不會XXX?」台灣的父母親好像在驚嚇中帶孩子長大。如果能夠轉過來關注孩子已經會的,和已經成就的,就會對孩子的每一步成長過程感到驚喜。

一生以兒童為師的認知心理學家皮亞傑,於一九三二年接任日內瓦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院長時,把學院原本的標誌「一個大人帶著一個孩子」,改成「孩子牽著大人」。早期教育也應該以孩子為主體,時時從孩子的需求出發。

當父母最難的一件事,其實就是學會如何把自己放到最小,去配合等待孩子,因為小孩已經有太多事情不得不配合你,黃倩儀提醒。

許多新手爸媽常問台中榮總新生兒科主任陳昭惠,要買什麼玩具、聽什麼音樂才會讓寶寶更聰明?陳昭惠以過來人經驗說,花大錢買「提智玩具」,設定目的一切就變質,大人小孩皆受苦。

她說爸媽該做的是最簡單的等待、陪伴和接納,觀察並且讀懂孩子的反應,在孩子已經準備好的時候,提供剛剛好的養分,跟隨孩子的步調,然後不帶目的,單純的去享受當父母的樂趣。

品格教育 小小孩必學三種規矩

品格教育 小小孩必學三種規矩

文│王宏哲(兒童發展醫學專家)
摘錄出處│親子天下《0-6歲寶寶 愛的管教100問》特刊

小小孩的品格該教什麼?

品格教育跟行為發展息息相關,換句話說,在六歲以前,有良好生活品格力的孩子,心智發展會比較成熟,到了學齡以後的學習效率相對也會比較高。許多行為與腦科學的研究皆提出,幼小的孩子有三種重要的規矩,必須及早養成,那就是能耐心等待、分享事物及學會輪流。評估兒童社交發展時,這也是醫學專家一定會檢視的能力。

學習等待——幫助孩子控制衝動。
針對兒童行為發展的研究發現,可以控制自己的衝動、不會在第一時間往誘惑邁進的幼兒,長大之後的成就會愈高。這跟大腦管理衝動的前額葉發展相關,前額葉愈成熟的孩子,判斷、思考、觀察等能力就會愈好,有助於孩子良好行為的發生,所以衝動控制的能力必須要學習。因此,爸媽從小讓孩子適時的等待,不要每件事都在第一時間滿足孩子,可以幫助孩子發展衝動控制的能力。

練習分享——訓練思考、判斷能力。
人是群居的動物,當幼兒漸漸進入團體生活時,其社交的技巧,首重身邊事物的分享。一歲前的孩子,對自己的食物或玩具難分難離是正常的心智發展過程。但隨著孩子漸漸長大,家長不難發現,孩子會想透過「你一個、我一個、他一個……」來博取身邊大人的歡心及讚賞。孩子也漸漸想和大家一起擁有,大家一起從事共同的活動,例如,一歲半到兩歲的孩子會希望大家一起吃飯、你陪我一起玩玩具等。這些看似最基本的分享,其實都是孩子心智成熟、慢慢脫離自我中心時期的表徵。相對來看,分享的過程要思考、要判斷他人的內心想法,並降低心中的欲望,會分享的孩子比不會分享的孩子,在團體中的受歡迎程度高很多,直接影響了孩子的成就感及與他人互動的動機。

學習輪流——訓練觀察力。
輪流則是另一個很重要的團體功能發展。幼兒在遊戲過程中擁有輪流的能力時,必須要觀察他人行動,並看看是否輪到我。所以輪流需要訓練,是一種高度觀察力的訓練,也是一種分享式注意力訓練(你做什麼,然後我做什麼)。學齡前會主動輪流的孩子,學齡時期的學習行為會更好,社交及情緒管控能力也會更好,所以輪流必須在幼兒時期提早訓練。

Tuesday, September 11, 2012

你给孩子什么?

把美德、善行推荐给你的孩子们,能给人们带来幸福的只有它,而不是财富。

            ——贝多芬

    指责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怨天尤人。
    敌意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好斗逞勇。
    恐惧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畏首畏尾。
    怜悯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自怨自艾。
    嘲讽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消极退缩。
    嫉妒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钩心斗角。
    羞辱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心怀内疚。
    容忍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极富耐性。
    鼓励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充满自信。
    赞美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心存感恩。
    嘉许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爱人爱己。
    接纳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心胸广大。
    认同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掌握目标。
    分享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慷慨大方。
    诚实公平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维护正义真理。
    安定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信任自己、信任他人。
    友善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对世界多一份关怀。
    祥和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有平和的心境。  
    你的孩子是在何种环境下长大的呢?

Saturday, June 23, 2012

音乐与舞蹈(律动)教育对幼儿的影响

音乐和舞蹈作为最富有情感的艺术,在被越来越多的幼儿教育学家所重视,其原因不仅因为3—6岁的幼儿时期是学习音乐舞蹈的黄金时段,更重要的是研究表明音乐舞蹈教育不但能培养幼儿的音乐舞蹈能力,还能促进幼儿综合智力的发展,尤其在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方面具有明显的作用,使幼儿在参与体验音乐舞蹈的过程中更富有审美力、想象力、创造力。

1) 影响A

  以多样的形式促进幼儿听觉感受和艺术修养,提高幼儿的身体协调性,愉悦身心达到促进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成长。

2)影响B

  较多地采用了游戏、欣赏、互动、即兴创作的方法,能提高幼儿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使幼儿思维活跃、反应敏捷,培养幼儿良好的早期学习兴趣。

3) 影响C

  锻炼幼儿敢于尝试的心态,频繁登台表演能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和自信心,增强幼儿的交往和沟通能力,在陌生的环境中不会胆怯害怕。


音乐教学

(1) 歌唱活动

  精选中外幼儿歌曲的精华,通过讲故事或兴趣谈话引出主题,让幼儿试听其优美的旋律,引发学唱兴趣。教师带领幼儿熟悉歌词内容,让幼儿进行多种形式的演唱(分组唱、领唱、轮唱等)。最后组织幼儿为歌曲创编简单的动作,进行歌表演。

(2) 音乐欣赏

  教师可将我们精选的音乐反复对幼儿播放,营造音乐氛围,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和向往。音乐欣赏在满足幼儿对音乐好奇心的同时,我们通过开展游戏活动调动幼儿的各方面感官刺激,加深幼儿对音乐的印象,使幼儿在音乐欣赏的基础上,体验音乐之外的愉悦。

(3) 音乐游戏

  对于幼儿来说,音乐游戏是娱乐也是一种最有效的学习。音乐游戏多数是音乐与动作配合进行,如模仿动作、舞蹈动作等。幼儿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注意力集中,富有想象、情绪愉快。游戏的趣味性是非常重要的,为此,我们非常注重游戏的导入和高潮部分,使幼儿在感知美和学习美的过程中获得心理满足。

(4) 戏剧表演

  戏剧表演是一门综合艺术,它基本特征可简要概括为故事性、表演性、综合性。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求幼儿要加强对戏剧欣赏,引导幼儿学习、感受、理解戏剧作品,丰富幼儿的戏剧体验,提高戏剧鉴赏与感受能力。

5) 乐理知识

  乐理知识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无论以后学习乐器还是进行音乐更高层次的发展,乐理知识部必不可少。在本教材中,我们围绕以下乐理知识方面展开学习活动:不同时值的音符;感知音乐节拍及强弱规律;七个基本音阶及它们的音高;基本节奏型;了解一些常见的乐器。

(6) 律动

  律动又称为音乐动作,是在音乐伴奏下,根据音乐的性质、节拍、速度、力度等,有规律地、反复地做某一个动作或一组动作,它对幼儿身心的健康、情操的陶冶和智力的开发,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为学习音乐舞蹈奠定基础。

(7) 舞蹈

  舞蹈是以人体为工具,通过人体动作的语汇,表达一定思想感情的动态艺术。此教材里编写了大量的舞蹈活动,包括集体舞、双人舞、领舞等,在学习舞蹈之前要学习一些基本的舞蹈动作,如:跑跳步、踏点步、绕腕等,通过逐步的学习和训练,使幼儿渐渐领悟到身体动作也能充分展示内心情感的舞蹈精神。

(8) 乐器演奏

  幼儿园常用的打击乐有串铃、铃鼓、响板、木鱼等,通过学习这些打击乐,可以锻炼幼儿的手臂肌肉和对音乐节奏感的掌握。在集体参与的、多声部的乐器合奏中,一方面引导幼儿用自然协调的动作、适中的音量和恰当的音色来表现;另一方面引导幼儿随时注意自己的演奏和其他声部的演奏,使整体演奏保持统一。




以下是孩子们在学音乐的成长记录与美好回忆录影:
 

Saturday, June 16, 2012

小班综合活动《我会做蛋糕给爸爸》父亲节快乐!


让他们亲自动手制作自己喜欢的食物,一定会让他们心花怒放,喜笑颜开,在充分满足其好奇心的同时, 又真切感受到真好吃的滋味。在此过程中来培养孩子的良好饮食习惯,帮助他们懂得珍惜食物、懂得感谢别人,也就可以事半功倍了。

    教学目标: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我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和本班幼儿实际情况以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为依据,确立了情感、能力、认知方面的以下几个目标:
  (1)发挥合作精神,分享合作成果
  (2)懂得珍惜食物,学会感谢别人
  (3)了解蛋糕的基本制作过程
  (4)锻炼大肌肉的活动能力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的重点定位于:乐于合作,勇于尝试,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并引导幼儿养成良好 的饮食习惯。

  活动的难点是:学会使用打蛋器,尝试蛋糕粉、水、白糖和鸡蛋液混合时的搅动。
    为使活动呈现出趣味性、综合性和活动性 ,寓教育于实际操作和游戏中。我做了以下准备:

  (1)空间准备:操作台(四张桌子并在一起为一个操作台)
  (2)物质准备:制作蛋糕的程序课件、鸡蛋、蛋糕粉、白糖、开水、大碗、打蛋器、木棍、烤箱、 轻音乐、纸碟、蓝莓等。
    3)经验准备:幼儿对蛋糕很熟悉(吃过或见过) 全方位的准备为活动的成功展开提供可能。

    二、说教法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解放儿童的双手,让他们去做去干。教师不能因为嫌麻烦,嫌孩子做得不好, 而束缚了孩子的双手,这不仅会使他们失去锻炼的机会,同时也剥夺了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因此,在本活 动中,我力求对幼儿充分放手,幼儿能做的一定让他们做,不能做的就鼓励他们试着做。最大限度的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为了感染幼儿,挖掘此活动的价值,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实物法:用实物进行教学,可以使孩子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本节课第一环节,我出示真的蛋糕,让幼儿亲自闻一闻、尝一尝时,孩子们个个争先恐后,吃后余犹未尽,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从而激发了幼儿自制蛋糕的愿望。

    2.谈话法:在第二个环节通过谈话引发幼儿以往的经验,从而了解蛋糕的成分及大体的制作程序。

    3.演示法:是指教师把实物或教具陈示给孩子看,帮助他们获得一定的理解。本活动的演示法是通过多媒体向幼儿展示蛋糕的制作过程,这是谈话法的延续,现代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进一步强化了谈话法的作用,使幼儿对蛋糕的制作程序更加清晰。

    4.操作法:杜威曾经说过:儿童学习知识、认识外部世界的本质在于儿童通过活动不断去增加、改造自己的亲身经历。这个过程是永无止境的。只有幼儿亲自动手操作,经过了与材料的相互地接触,他们才会真正地学到知识。本活动主要以幼儿的操作为主,在制作蛋糕的过程中学会磕鸡蛋、使用打蛋器、练习搅动的动作,从而锻炼了大肌肉的活动能力。

    5.游戏法:福禄贝尔在教育史上第一个承认游戏的教育价值。他认为:游戏活动一方面可以发展儿童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有能够培养儿童的责任感和义务感。本活动自始至终都以擅长美食的厨师阿高为引子,一步一步带领幼儿学做蛋糕,在制作的过程中孩子是认真的,把它当作一件大任务来完成,最大 限度地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同时也挖掘出了幼儿的最大潜力。阿高的适时赏识,再度把幼儿的创作之花点燃,显示了游戏的无穷力量。

    
此外,我还创设情景,让幼儿自主参与,自主探索,独立获取知识 。并适时采用了交流讨论法、激励法、审美熏陶法和动静交替法对活动加以整合,使幼儿获得制作过程中的愉悦体验。

    三、说学法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活动,不仅提高了认识,锻炼了能力,更让幼儿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本次活动幼儿采用的学法有:

    1、多种感官参与法:新《纲要》科学领域中的目标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 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活动中我引导幼儿尝一尝、说一说、看一看、学一学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不知不觉就对制作蛋糕发生了兴趣。

    2、尝试法:陶行知先生说过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在操作活动中我鼓励幼儿学习打鸡蛋并搅拌成液,试着把水和蛋糕粉搅拌在一起,并添加想应的白糖,并引导幼儿学习分工合作。在 这一过程中幼儿通过商量、合作、尝试着一种新鲜的工作,兴趣盎然。当然,幼儿不一定一次就能做成功,他们不断调整自己的动作,试图完成得更好一些。并自觉地借鉴同伴的经验,应用到的自己的工作中去。不仅深化了各自的认识,还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取长补短和与人合作。

    3.体验法: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我想这 次的蛋糕制作活动,一定会对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中的快乐也将会永远地让他们回忆。与此同时,他们不仅会深深地记住蛋糕的制作方法,也会回忆起与同伴与老师一起工作的情景,从而进一步培养他们与人合作的能力。幼儿通过各种体验,获得多样性的认识,也充分体现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

    四、说教学程序

    我采用环环相扣来组织此活动程序,活动流程为:

  激发兴趣——先谈话后观察了解做法——实际操作——总结体验——品尝交流——审美延伸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为幼儿制作了蛋糕请幼儿品尝,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内容实质上深深吸引孩子。

  (二)先谈话后观察了解做法

  根据幼儿好奇、好胜的特点,运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在第二环节中我就安排了以下几个步骤。要考考小朋友蛋糕是用什么做的?怎样做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首先是一个好的听众然后才是一个引导者。在轻松的氛围中,幼儿想一想、说一说交流着也许并不丰富的经验。在这一步骤中, 孩子获得的经验是零碎的,那怎样加工整理呢?空洞的说教是得不到幼儿欢迎的。因此,我又请出了阿高,让他来教大家做蛋糕。幼儿通过观看录象,对蛋糕的制作更加清晰起来。趁热打铁地问:你们想不想做蛋糕?要是吃上自己做的蛋糕那该多好呀!这样以来,会让每个幼儿兴奋起来,变得跃跃欲试。我在这一环节中主要完成了目标三(了解蛋糕的制作过程)紧接着下一个环节:

    (三)幼儿自制蛋糕。

    幼儿的操作是对已有经验的实际应用。而幼儿又各自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因此,在做蛋糕前我先让幼儿相互商量,然后老师在征得幼儿同意的基础上帮他们进行分工。引导幼儿在打鸡蛋、和面粉中,体验并学习不同的搅拌动作,在多次操作、反复尝试中,学到正确的制作方法,并不断完善自己与同伴间的合作。在这一过程中主要实现了目标(4)锻炼大肌肉的活动能力目标,同时目标(1)也得到了体现,主要是发挥了幼儿的合作精神。

    
(四)总结体验

    1)在幼儿把蛋糕放入烤箱,制作活动告一段落。因此,利用烘烤这段时间及时地提问幼儿的工作体验相当重要,这不仅能使幼儿真切地体验到劳动的乐趣和辛苦,还能引导幼儿进行换位思考,从而使目标

    2)(懂得珍惜食物,学会感谢别人)得以实现。




    (五)品尝交流(互相品尝各组制作的蛋糕)

    经过自己的辛苦劳作,大家一定急着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了,为了满足孩子迫切的心,但又不能把孩子烫着,我就想了一个办法,让孩子用蓝莓、水果等来装饰蛋糕,这一环节使幼儿审美心理得到愉悦, 缓解了幼儿迫切的心情,又为下一步的安全进餐打下了基础。当我把装饰好的蛋糕分给大家吃时,幼儿的兴奋点到达了极点。大家相互分享着合作成果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他们吃吃讲讲,在兴奋的状态中幼儿也逐步意识到:只有自己劳动得来的才是最好最美的,从而让幼儿喜欢劳动。同时,老师对幼儿加以引导,让幼儿进一步体会到劳动的辛苦,从而会加倍珍惜食物,并懂得感谢为自己付出劳动的人。趁此机会对幼儿进行良好进食习惯的培养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Saturday, April 21, 2012

四月主题教学:美味的食物(中班)(洪老师)

 在生活中,包装精美、造型别致、味道鲜美的食品可谓是品种丰富、琳琅满目,这些丰富的食品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幼儿园中班的幼儿对各种各样的食品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的书包中、口袋里经常会出现一些糖果、饼干、巧克力之类的零食,也常常能听到他们谈论“麦当劳”的汉堡,“肯德基”的鸡翅,炸薯条等与食品有关的话题。但是,当他们面对各种食物时却很少想到食品的安全与卫生问题。以及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谈话、沟通等方式进一步了解幼儿在食品方面的生活经验并生成相应的主题目标和内容,如:引导幼儿了解食品营养、卫生方面的知识,养成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以食品为载体,请幼儿体验食品制作的乐趣;激发幼儿对食品制作方法、制作工具及食品保鲜等方面的探索兴趣;了解家乡的特产,感受不同的饮食文化等等。

主题目标
 幼儿教育

身体健康:

 1.掌握投掷的基本方法,锻炼上肢的力量。  
2.提高手脚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  
3.锻炼弹跳能力  
4.培养食品安全意识,不吃不卫生的、有毒的食品,不吃陌生人的东西,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5.养成不挑食,不暴饮暴食和定量进食的良好习惯。

人格发展:

1.尊重别人的劳动、爱惜他人的劳动成果。  
2.养成文明、礼貌的进餐习惯,懂得基本礼仪。  
3.在成人的引导下,学习发现和欣赏生活中的美,感受不同的饮食文化。  
4.感知食品制作的过程,感受与人合作、分享的乐趣。  
5.大胆地创作和表达自己的感受

认知发展:

1.初步了解不同食物的营养成分,掌握合理搭配膳食的初浅知识。  
2.初步了解食物与健康的关系。  
3.了解食物的来源,知道常见食物及其相关职务的对应关系。  
4.进一步了解各种食物,并能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5.熟悉一些食物的制作过程和方法,体验亲手制作的乐趣。  
6.掌握简单的分类统计方法,对不同食物进行分类、统计。  
7.了解一些食品加工、制作的设备和工具,掌握一些简单工具的使用方法。  
8.运用泥塑、绘画等艺术手段来表现食物,尝试为食品设计包装图案。  
9.了解食物与环境的关系,爱护野生动物,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more photos here:
http://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344478738941028.92237.149614128427491&type=3






小朋友也因为自己制作的蔬菜色拉爱上蔬菜了!

http://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344478738941028.92237.149614128427491&type=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