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Sunday, January 23, 2011

《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讲座一

第一章 讲给妈妈们的绘画入门讲座

成人教授的是成人的画




上面的例图中展示的画,是大多数父母在孩子二至三岁时经常画给孩子看的画。但是, 不要弄错, 这些都是为了孩子画的画,而不是孩子自己画的画。这些都是成人的画。在这一时期, 教给孩子画这样的画, 孩子就不能画出属于自己的画了。因此, 恳请家长对这点千万要注意。教孩子绘画的最好时期是从六至七岁开始。


你是否在“听”孩子的画?

第一章 讲给妈妈们的绘画入门讲座

孩子并不是在个头上小一号的成人,无论是零岁的孩子、一岁的孩子或三岁的孩子都分别拥有各自独立的人格和人生体验。他们和成人是完全不同的生命个体。

在幼儿喂养问题上,成人会从母乳到断奶食品,分阶段提供给孩子。烹调处理上更是努力做到适合孩子的饮食。任何一个成人都不会做让幼小的孩子去饮酒或抽烟这种离谱的事情。

绘画也是同样的道理。孩子画的是和成人完全不一样的画。成人欣赏画家的画,或者作为兴趣画些画,这些行为和孩子的绘画行为有完全不同的意义。因此,以欣赏成人绘画的眼光去鉴赏孩子的画是不恰当的。孩子画画时,成人在旁边指指点点或者直接插手更是对孩子的妨碍。这一点,希望家长一定要牢记心中。

不同年龄阶段的“听”画方法绘画是孩子的一种表达方式,婴儿通过哭、抖动身体或者笑来表达高兴或不高兴。母亲通过观察婴儿的反应来分析原因,了解婴儿的心情。比如,孩子哭了,妈妈就想是不是尿布湿了,该换尿布了;如果婴儿笑眯眯的,妈妈就认为他吃饱了,等等。

对于“哭”这一婴儿的表达方式,大概没有一个父母把它的好坏作为一个问题来考虑过吧。肯定不会有父母这样说:“如果再用那样糟糕的哭法儿,就不给你奶吃!”更不会有父母这样担心:“这个孩子用这种方式哭,是不是性格上有问题啊!”

然而,对于绘画,父母们却用好坏来评价,甚至上升到心理分析,试图通过画来判断孩子的性格。但是,孩子的画和婴儿的哭是一样的,仅仅是直接表达心情的一种方式而已。

孩子不能用语言来充分表达,又不能靠书写文字来表达,他们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讲述自己的感受和发现。无论画的好坏,成人都应该首先倾听孩子在绘画中想要表达的东西,理解他们所要讲述的内容。

所以,孩子的画不是用来“看”的,而是用来“听”的,就是这个意思。更准确地说,孩子的画是“听”了才能够明白的东西。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画只有被“听”,他们的绘画行为才有意义。被“听”,被理解了,就有了表达的乐趣。因此,对于孩子的画,作为母亲最重要的态度就是去“听”,去了解,去感受!

从出生到三四岁的几年中,孩子的身心发展速度令人惊叹。在这短短几年中几乎浓缩体现了人类从原始人到现代人的历史发展中所取得的进步。而我们同样可以从孩子的绘画作品中看到这些历史发展的足迹。

原本像猴子一样随意涂鸦的孩子,开始给圆或线赋予意义,从而获得语言,最后甚至只凭印象去绘画。孩子一个一个地经历这样的发展过程,就能够画出人类用于表达的画。而且,随着这个发展过程,表达的方式和内容也随之变化。我绝对不赞成那种无视孩子的发展过程,迫使他们超越自己成长过程的做法!同时,就像不同年龄的孩子画出的是不同的画一样,不同年龄的孩子也需要不同的鼓励方式。

“听画”的方式方法也根据年龄有所不同。如果是二至三岁的孩子,就问他“这是什么”,要听他给他所画的东西赋予的意思。到了四岁以后,就要问“他们在做什么”,要听听他的画里故事的内容。

但是希望家长注意,我们一说“画是用来听的”,妈妈也好,保姆也好,容易变得过于热心,喋喋不休地去询问孩子。我们的原则是,在孩子专心画画的时候,最好不要发问。而当

孩子画完了拿给你看时,或者画得有些厌烦,暂时告一段落时,再去问问他也就足够了。



讲座五 你是否和孩子一起做体验?

想画什么样的画?

当孩子自己说出来“我画画”“我想画画”时,看看孩子画的画,净是些父母的脸呀,自己抓小龙虾呀,跳绳呀什么的;或者,就是去奶奶家,初次坐电车的情景,挖红薯,和朋友一起看星空,等等。这些情景,大都是以孩子们觉得印象深刻的事,高兴、有趣的事,心里深受感动的事为中心的。

在幼儿园里画画的时候,保育员、老师会煞费苦心地考虑如何做才能让孩子们对绘画提起兴趣。对于四到六岁的孩子, 要用语言引发他们在记忆中的印象,唤起他们对绘画的热情。

“昨天我们在院子里点篝火了对吗?而且,还烤红薯了吧?红薯特别好吃吧?那些红薯是我们一起挖的。我们把红薯吃了,没有了,怎么办呢?我们把它画下来好吗?把我们画的

挖红薯的画,拿回家给妈妈看看吧!画烤红薯、吃红薯的情景也可以呀……” 这样一说,孩子们的脑海里立刻充满了热乎乎、好吃的烤红薯的印象,以及刨土时红薯一冒头儿时的喜悦之情。当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画吧,画吧”“快点画吧”时,这一番“语言诱导”就成功了。

请让孩子和大自然在一起,和朋友在一起过那种生气勃勃的生活。父母也要和孩子一起多多地体验那种快乐。用口头语言把古老的传说讲给孩子听,读给孩子听,在当今的时代也是一种快乐的验。无论是多么小的事,只要是发自内心的欢笑和喜悦,就是有活力的生活,就能够诞生出幸福的、充满感觉的绘画作品。

然而,如果没有挖红薯、烤红薯的生活体验,语言诱导是无法引起孩子们的共鸣的。有了有趣的事件,才会有想画画的心情,才能够倾注真心去画画。成天地看电视、看漫画的生活,

是缺乏内心感动的生活,心中完全无法涌出想画什么的热情。即使是画了什么,也是缺乏真实感受的、内容贫乏的东西。如果希望孩子画出活生生的、充满感动的、倾注真心的画,就要保证让孩子有那样的生活和体验。我想,这是做父母的责任。




Friday, January 21, 2011

幼儿小班新年系列主题活动(爱馨绘本乐园)

新年(元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新的一年的开端,目前,举国上下,喜气洋洋,到处都在为迎接新年做准备。为了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产生兴趣和探究欲望,让孩子们体验到过新年的快乐,知道自己又大一岁了,老师们精心准备了这一主题活动。

为了给孩子们的探究活动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新年是孩子最开心的时候,周围的环境因为这个节日的到来发生了变化,带给了成人很多快乐的期待,也同样带给孩子快乐的因素。

而对于这些孩子来说,今年的新年又有所不同,他们要在幼儿园这个新家中,和老师、小伙伴一起迎接新年的到来,这应该是让孩子体验集体生活乐趣、增加他们彼此之间情感的好机会。

内容与要求:
1、以各种方式参加节日活动。
2、关注节日中自己周围环境的变化。
3、体验新年的快乐,过节的欢乐。

时间安排:活动分二到三周进行。

主题活动目标:
一、健康和运动

1、学习自己穿衣服、刷牙、洗脸,自己做自己的事情。
2、练习钻、跑的动作。

二、情感和表达

1、感受在幼儿园与同伴、老师一起过新年的欢乐气氛。愿意参加集体庆祝活动,你体验 过新年的愉快情绪。
2、学习用多种方式表达对他人的祝福。
3、参加多种形式的艺术活动,表达自己过新年的愉快情绪。

三、认知和能力

1、学说简单的祝福语。
2、了解过新年的习俗。
3、知道新的一年里大家都长大一岁了。

过年真开心 集体活动 教师与幼儿准备好,用一个比较集中的时间进行迎接新年的准备,将活动内容分成几个区域同时进行,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活动活动内容:布置新年树、做彩链、做汤圆、做年糕、装糖果(或者礼物)等,选择一些背景音乐渲染气氛。之后,吃自己做的汤圆,年糕,幼儿园也可以准备一个自助餐活动增加热闹程度。

活动内容:制作活动-----节日的糖果(教案如下)、制作贺年卡、制作小灯笼等。
教学目标:
1、 幼儿学习捏泥、团报纸包糖果的技能。
2、 发展幼儿小手肌肉,使手指、手腕动作协调、灵活。

教学准备:橡皮泥 、糖纸若干

每组一只盘子
教学流程:谈话----观察糖果----讲解示范----幼儿
操作----送礼物

教学过程:

一、 导入部分:

今天小熊要过新年了,它想请我们小朋友一起
参加它的新年聚会,我们送礼物给它好吗?
送什么礼物呢?(幼儿讨论)
糖果、蛋糕、衣服等

二、 进行部分:

1、 出示糖果,幼儿观察
老师拆开做好的糖果,让幼儿观察糖的形状以及糖纸。
2、 讲解示范
A:取一点橡皮泥,搓成圆形、三角形、正方形
B:然后用糖纸包起来,两端旋转捏紧。
C:把做好的糖果放在中间的盘子里。
D:请个别幼儿尝试包一包。
3、 幼儿操作,师巡回指导
帮助能力差的幼儿完成作品。

Friday, January 14, 2011

Pre-School teachers – who should they be?



Pre-school teachers should be professionally trained, academically qualified and have ethics and moral behaviours. Not only that, but to have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the eagerness for continuous learning and upgrading the local Early Childhood program.

Pre-school teachers should be professionally trained to carry out a complex and socially valued role for which expertise is defined (ward, 1987, p7) Whereas, Lindberg and Swedlow (1985, p283) wrote that “ a professional is someone committed to maintaining and enhancing society through helping people achieve a higher quality of living”. Professional has command of a body of knowledge acquired through study and practice.

One of the hallmarks of a professional is the continued updating and articulation of the knowledge base of the profession. To quote again from Lindberg and Swedlow (1985, p.283), “people in a profession have a genuine respect for the work they do and the people they serve…(and) strive to maintain and develop even higher standards both for their own personal behavior and for their professio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is a profession and that pre-school teachers need to improve their advocacy and our status. Early childhood professionals need to develop skills which will enable them to work effectively with families and the wider community (a people person). They must be able to articulate the whys, hows and of their teaching approach.
Behaving professionally means behaving autonomously (independent), rationally and ethically in exercise of one’s knowledge and skills (Peters 1998, p3)
Keith-Lucas (1980, p245) wrote of the characteristic of a profession (trained and qualified pre-school teacher):

Early Children Education – what should it be?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should provide an environment in which children can develop emotionally and become socially and physically confident. It is important that children are confident to have a go, express their views and are eager to explore new learning. The early childhood curriculum must allow for children to experience success and for these successful experiences to outweigh all other. Learning must be broken down into manageable parts for each child.

Hence, some identifiable characteristics what a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re: Play-based program, Integrative learning, Childcentred teaching, Thematic Content and Parents-Teachers Partnership. These will be elaborate:

(i) Play-based Program
For young children, play is what they all do all day. Playing is living, and living is playing. Play ha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a child’s positive self concept as it is through play experiences that children learn to lead, to follow, to cooperate, to take turns and to wait. This allows the child to move from an egocentric being to becoming a group member. Play should be an agent in children’s learning.

For young children, mental development results from their play. Growth of their ability to deal with the problems of life-social development results from play. Growth of their imaginations results from play. Muscles develop in play, too. Play-based is important to children because children need to explore, manipulate, discover, practice and represent. During play, children are free to make choice and to follow interest, are self motivated, engage in play about what irrelevant to them and their lives, dare to take risk, learn from mistakes without any feelings of failure and negotiate and set their own goals and challenge. Children learn best when they are actively involved and interested (12 principles). According to Piaget children do not learn by sitting down quietly. Play is recognized as a central mode of learning of the young child. The appropriateness of a play-based curriculum is endorsed at all levels of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part 5, p9).

Play is an activity. It does not necessarily result in a product. Play is the process by which the curriculum is implemented. There are two main types of play; free (or spontaneous) play and organized play. Free play, as its name suggests, is flexible. It is unplanned by adults. It is self-selected, open exercise. Organized play may also be open and flexible. However, some structure is provided in terms of materials and equipment or directions given by teacher. Dramatic play is where children act out the parts of one more characters that may be real or imaginary. Play may involve children using materials alone or in groups and sometimes equipment is used in dramatic play. Games can be invented by the children on the spot, or they can be existing games known to most children and adults.

Sequences of play are types of play activities, as with all areas of development, may be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stages. This stage is termed solitary play. Gradually, as the toddler’s social realm expands beyond parents, she will engage in parallel play. Parallel play occurs when a child plays side by side with other children, with some interaction, but without direct involvement with them. As the number of relationship outside the house increases, the child’s ability to play with other children develops further at this point, the child may engage in associative play. This type of play may take the form a child merely being present in a group. Eventually, as they grow more comfortable with their socialites, young children will begin to talk about, plan, and carry out play activities with other children. This type of play, marked by mutual involvement in a play activity, is called cooperative play. The best way to define play is not to define it at all, but to look at its characteristics.

(ii) Integrative Learning

Integrative learning is the process that cuts across subjects’ areas and time. There should be activities that appear as opportunities for play. Motivation is as important as the tangible outcome of learning. In order, to ensure that children are actively involved in their own learning, we as educators should provide: (i) provision of experiential activities that involve children directly, not just as off-occasion experience but rather a routine, (ii) encourage and develop co-operative learning, (iii) stimulate problem-solving based direct observation of the local environment, (iv) observe and assess the range of learning, (v) develop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in children through classroom structure and negotiated rules, (vi) create an organized, attractive and exciting class environment, (vii) plan activities that are appropriate for the specific group of children based on factors like age, readiness, home experience, rate and pace of learning and (viii) attempt to work with parents and the community.

Teaching strategies are based on the teacher’s understanding of the teaching/learning situation as related to the educational needs of the individual child. Only when such knowledge is real can it be integrated purposefully by the teacher so as to devise a teaching strategy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learner. Sequencing in curriculum is the organization of subject-matter, or if adopting a more integrative approach the experiencing through planned situations, where the learner is guided in his/her learning from the simple to the more complex.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the concept of “readiness” has an implication for sequencing, particularly when related to the learner’s stage of development and avenue of interest.

Another curriculum factor related to sequencing is the degree to which the learner is able to make choices and have preferences. The essential element of sequencing here is to ensure that end teaching goals or objectives will still be met. Sequencing is an important element. It ensures that the teacher has at least thought about a way of logically developing a learning task. The sequencing of learning should also acknowledge the particular learning modes of the learner and be appropriate to his/her stage of intellectual, social, emotional and where necessary, physical development.

Integrated approach to curriculum design best suits the learning patterns of young children. In such a design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is the child, for it is the child, not the teacher, who does the integrating and the learning. The teacher can help only by providing the child with materials and giving him/her opportunities to become involved in the right kinds of experiences, but ultimately it is the child who does the integrating.




(iii) Childcentred Teaching
Childhood educators should based their teaching on childcentredness. Obviously the first point of view is held strongly by child-centred teachers, and their curriculum clearly identifies the child’s readiness for learning new tasks as indicated by the child’s behavior. The teacher’s role in determining curriculum is firstly to provide a stimulating environment for the child to work in, secondly to note the signs of readiness for the next step in the child’s learning, and thirdly to guide the child’s interest and desire to learn by providing the child with the opportunity and materials for the next step. However, all this is to be done in an atmosphere free from pressure.

Children express their own feeling in a unique way if they have access to materials and the time to explore them and to give respect, encouragement and confidence in the child. Children learn when they are actively involved and interested in the lesson. Children who are encouraged to think for themselves are more likely to act independently. Providing a variety of learning experiences which are active, relevant and enjoyable. Teacher who gives support to children’s learning through active explorations, interaction with adults, other children, ideas and materials; for example: garden walk, activity: planting seeds-recording stages of growth. Providing opportunities for development; computer, music, reading corner, field trip, outdoor/indoor games, cooking corner and interest corner.

(iv) Thematic Content

Thematic contents are the experience that young children can identify with or are familiar with. They are the contents of their everyday encounters and special interactions, such as birthday celebrations, cultural and religions festivals, animals or plants, trees, insects and so forth. Children have no problems learning and relating to these contents or themes. Themes are the contents of their immediate environment; for example: people they have relationship with, events they participate in, objects they use to play with, places they go to, living things they see or visit and find on tapes, in books and at the movies. Themes are what children are interested in and enjoy doing the related activities, which lead them to find out more and they remember.

Most themes familiar to children require their active participation, implying that we as educators must provide them a wide range of experiences. Hence, it should be themes lead to interaction,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expressive and art-craft activities. Themes are integrative, linking several subjects together through exploration, experiments, construction and cooking activities. It should also be themes that are based on stories, rhymes and poems. Themes are specific or general. As themes are chosen because children are familiar with the contents as a result of personal experience, teachers would have a relevant and successful starting point. Our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principles state that we should always begin where the children are so that they have the best chance to be successful in their initial learning endeavour

Themes include integration, thus extending children’s thinking and communication skills. When teachers work on themes, they update their knowledge base, skills and values continuously. Thematic curriculum is found to be the best approach to initiate early year’s education. A theme can last a day, a week, month or even a term. The duration is determined by its complexity and integrative level. It is flexible too. A great extend is dependent to on the children’s abilities to share experiences, talk about their feelings, ides and the scope of the activities to bring about understanding and further participation.

(v) Parents-Teachers Partnership
Developing and sustaining links between parents and teachers is essential in maintaining the momentum of the child’s learning. Developing a high degree of mutual trust would ensure an effective and smooth flow of information in both directions which would consequently lend support to the success of their children’s development. Regular contact would create real dialogue between parents and teachers, and through these contacts both parents and teachers are able to communicate to each other on their interest in the children’s progress and learning. The partnership made would in turn give the child the assurance that both his/her parent and teacher are cooperating for his/her benefit.

Since most parents are unfamiliar with emergent literacy, it is essential that teachers proactively communicate information about literacy development and that school’s role in supporting children’s growing understanding of reading and writing (Dailey, 1991). One efficient vehicle for communication is the weekly classroom newsletter. Gelfer (1991) suggests that weekly communication helps to:
- Provide a bond between school and home experiences.
- Extend par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 classroom curriculum.
- Involve parents in assessing the child’s growth and development.
- Encourage parents to reinforce and enrich children’s learning with practical, successful do-at-home activities and
- Strengthen the working partnership between parents and teachers.

After all, parents know their children best and have much to offer in their learning development. Acquaintance with parents and family may offer to why parents raise their children as they do. Furthermore, when parents are empowered as designers of their children’s learning and not implementers of the teachers’ or schools’ curricula, they are more likely to be involved and stay involved.


Additionally, a mutual trust will be fostered by the parents-teacher partnership in the curriculum design. If parents are to become more involved than previously in the constructing and implementing of curricula in early childhood centers then a marked change in the attitudes and practices of professional teaching staff is essential. Similarly, a change in the attitudes of parents will be essential if they are to accept their emerging roles i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An established Parents-Teachers partnership will not only be a foundation of an active partner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parents but also with their children.





Thursday, January 13, 2011

Sand & water play!



Children's favorite learning area are sand and water play!
Children's explorations with sand and water help build various skills.By sifting sand and pouring water,children improve their physical dexterity.By joining other in blowing bubbles or making a sand castle,they develop social skills.At same time,they enchance their cognitive skills as they explore why certain objects sink in water and others float,....

Wednesday, January 12, 2011

给小朋友说十二生肖故事

今早我们大人小孩一起欣赏十二生肖故事传说影片。

关于生肖的故事如下;
是一个十分有趣的话题,这里所说的故事,包括神话传说、典故等。

在十二生肖的排位上,为什么鼠小为大,排在第一位呢?这个问题首先就让人类的先哲和当今的智者百思不得其解:论体形,老鼠小得可怜,让人一把提住能玩开在股掌之间,十二生肖动物中,它是最小的一个。;论蛮力,它与牛的强壮、虎的威猛、龙的神力、马的腾跃,简直不能同日而语;论品质,牛的踏实、兔的善良、马的勤奋、羊的温顺、猪的实在,也都显得比老鼠好上许多倍;再论智慧,猴的灵巧、狗的聪慧,也都在老鼠之上。退一万步说,就算比谁最狠毒,恐怕蛇也该排在鼠的前面。但事实是小小的老鼠是十二生肖的排行老大!

这个问题至今仍是个悬案,有人说,今日说法,大概只有一个解释:分管十二生肖排行的家伙,是个贪赃枉法的贪官污吏,他收了老鼠的巨大好处而做了权钱交易的色当,把第一名的金冕加在了无德无才的小小老鼠头上。这当然只是一个牵强附会的玩笑。但确确实实的是,人类对此始终没有找到令人信服的解释。不过,人类毕竟是动物里最聪明的高级动物,在十二生肖确定了许多年后,人们终于编出了一个或许是自欺欺人自圆其说的民间故事,借以说明为什么老鼠在十二生肖排行第一。这个叫做"老鼠第一大"的故事流传在中原的湘鄂一带:

老鼠和牛马羊等当选十二属相后,老鼠说:"我应该摆在第一位。"牛、马、羊它们不服气,说:"你凭什么排第一位呢?"鼠说:"我大,所以我要排在第一。"牛马等忍俊不禁笑了:"你有我们大吗?"老鼠说:"我们几个争了不算数,还是让人来说吧。"牛马羊等都同意让人来评议。于是它们商量了办法:由牛领头,马、羊、鼠先后一个接一个从大街上走过,看人们怎么评议。

在大街上,牛走过来了,人们说:"这头牛很壮。"马过来了,人们说:"这匹马真高。"羊走过来的时候,人们说:"这只羊很肥。"最后,老鼠大摇大摆地挺着肚子走过来,人们看见大街上突然走出一只大老鼠,都追着它喊:"好大一只老鼠呀,好大的一只老鼠呀!"这样一来,牛马羊也无话可说了,让老鼠排在了第一位。

另外,民间还有类似的十二属相排位的故事。

关于十二生肖是如何排列次序的,说起来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混沌初分,天干地支刚定时,玉皇大帝下令普召天下动物,要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选拔十二个属相。

消息传出后,惊动了花猫和老鼠这两个相好的朋友。花猫对老鼠说:"明日五更去天庭应选,我有个贪睡的毛病,到时你可要喊我一声啊!"老鼠连声道:"好说,好说!"

可是第二天一早,不讲信义的老鼠却偷偷起床不辞而别了。

这天,灵霄宝殿上禽兽云南集,开始应选,玉帝按天地之别,单挑了龙、虎、牛、马、羊、猴、鸡、狗、猪、兔、蛇、鼠十二种水陆兽类来作十二属相。公鸡当时长着两只美丽的角,也被列入兽类里。

玉帝刚要给它们排一下座次,只见黑狸猪闪了出来,别看它生得笨嘴拙腮,却专爱惹事生非,它奏道:"玉帝既已选好首领,小臣愿替君分忧解愁,当个公正人,为兄弟们依次排位。"玉帝闻言大喜,嘱咐猪要秉公而断,就退朝了。

玉帝一走,十二生肖就闹成了一锅粥。

开头,大家一致推选温和、宽厚的老黄牛居首位,连威武的老虎、苍龙也敬它几分,表示同意。可是,缩在墙角的老鼠却钻了出来,提出抗议。它说:"论大数我大,不信咱们到人间比试比试,听听百姓的评论。"于是,老黄牛和老鼠来到街头闹市。

牛在人群中走过时,人们毫无反应。这时,老鼠"哧溜"一下子爬到牛背上打起立桩来,街上的人们纷纷乱嚷:"好大的老鼠!"等人们拿出棍棒赶来扑打时,老鼠早已跑远了。

老鼠回来大吹大擂,众动物都替黄牛打抱不平,只有黑猪暗自高兴,它觉得只有这样大小不分,好坏难辨,才能鱼目混珠,自己也从中渔利,于是,它大笔一挥先挑了老鼠,后排了老牛。

这可惹恼了在一旁的老虎和苍龙,它俩大声喧叫起来,震得众动物们发抖。众动物忙向龙和虎朝拜,一致推选老虎为山中之王,苍龙为渔中之王,统管天下。猴子为老虎写了"王"字金匾,挂在老虎前额上,公鸡把两只角送给了苍龙。从此,苍龙戴上了桂冠。老虎、苍龙有了人间权势,也就甘居老鼠和老黄牛之后了。这时,又跳出一个多事的野兔,它冷笑一声说:"嘿嘿!论长相我和老鼠差不多,论个子我比老鼠大,我是山王的护卫,应该排在海王前面。"

苍龙一听大怒,说:"你休得胡搅蛮缠,不服气咱就比试比试。"黑猪一听正中下怀,忙说:"一言为定,你们就比比赛跑吧,让猎狗来做你们的裁判员。"

狗和鸡素来不和,它见鸡讨好龙,便想借机捉弄它们一下,它选了条荆棘丛生的跑道,暗地里对兔说:"你的尾巴太长了,会妨碍比赛的,要忍痛割爱。"它给兔子剪断了一大截尾巴,只剩下一点尾巴根。

比赛开始了,苍龙腾云驾雾,片刻间就飞到了前面去了,可是,当跑到灌木丛中时角就被树藤挂住了,怎么也摘不下来。野兔一蹿十八个垅,一口气跑到了终点。

黑猪不顾众动物的反对,把兔子排在了苍龙之前老虎之后。

狗去给野兔贺喜,它向兔卖好说:"要是不选这样的跑道,不帮你割断尾巴,你哪有今天的胜利呀。"野兔正捧着那截粗大的尾巴惋惜,听了狗的话,撇着三瓣嘴说:"哼!我是凭本领取胜的,没有你,我还丢不了这条漂亮的尾巴呢!"狗一听,眼都气红了,它说:"既然你有本领,那咱们也遛一遭!"野兔傲慢地说:"这有什么难,我先跑,你要能追上我,我请你啃骨头。"说着就得意洋洋地跑起来。猎狗磨了磨爪子,箭一样地追了上去。不一会儿,就撵上了野兔,它用嘴咬住野兔的脖子,一边吃一边说:"好了,这下该我啃骨头了。"

为这事,狗也受了处分,被排到最后头。

苍龙比赛失败后,经常背地里抱怨那对鸡角挂累了它,公鸡听到了又后悔又伤心,它来到海边对龙说:"龙哥哥,既然这两只角对你毫无益处,那就请你还给我吧。"龙狡猾地说:"这双角虽然害了我,但能装饰我的仪表,还你不难,要等太阳出西山,月亮下东海。"说完,便一个猛子扎下海底去了。天真的公鸡信以为真,它每天天不亮就起来,盼望太阳从西山出来,还不时伸长脖子,向大海呼叫:"龙哥--哥!角--还--我……"

从此,公鸡失去了两只角,也被排在后头。

只剩下猴、蛇、马、羊、猪的排位没有确定了。猪又别有用心地煽动起来:"猴弟是陆上的杂耍大王,蛇弟是水中的泅渡能手,你们谁先谁后呢?"经过一番议论,它们决定再到人间进行一次民间测验,进行杂技表演。青蛇邀了红马,猴子邀了山羊,让它俩帮助做服装道具。

当时,蛇腹下有十二条腿,行走起来又笨又慢。红马是个助人为乐的实干家,它不声不响地用薄皮给蛇做了一身去筒龙衣,龙衣上面用马鬃编了方格花纹,煞是好看。红马双从腹下刮了一层油脂涂在龙衣上,使龙衣非常滑腻。青蛇穿上龙衣,遮住了笨腿,用滑行代替了步行,既灵敏又美观。

山羊平时就讨厌猴子,嫌它整天蹿上跳下,给它踩坏了青草,所以对猴子的帮助不那么热心,猴子想弥补一下光腚的缺陷,身山羊求援道:"羊大哥,请你剪给我一点绒毛,让我补补后腚吧。"山羊不高兴地说:"天要冷了,你知道我全凭这身宝衣呢!"猴子没办法,只好仍旧光着腚。

比赛那天,青蛇披着龙衣,一会儿在树枝上盘卷如藤,一会儿在水面上滑行如梭。它昂起头颈,只用尾尖着地,表演各种杂技,人们连连喝彩。轮到猴子表演了,只见它攀杠子、荡秋千,也赢来不少喝采,当表演到"倒挂竹帘"时,猴子用尾尖卷在树枝上,头朝下做起各种惊险动作,忽听有人喊:"看啊!猴屁股眼着火了!"人们都大声哄笑起来。猴子向来护短,它脸红心慌,忙用尾巴去遮屁股,只听"扑通"一声,头朝下跌了个满脸花。

就这样,青蛇和红马排在了前头,山羊和猴子排在了后头。

给众动物排完座次,黑猪把自己写在最前头,心里说:"这回可是我升官发财、名利双收的时候了!它来到灵霄殿,见了玉帝。玉帝接过座次表,看了一眼,二话没说,就把前面黑猪的名字勾掉,填在最后头。于是,玉帝让太白金星按地支排写成: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十二生辰表,并降下一道谕旨,令值日功曹到人间发布。

排选已定,玉帝怒气未消,又给黑猪批几句话:

无用蠢才,颠倒黑白。

罚去吃屡,一年一宰。

黑猪被贬,一下子气了个大肚子。它终日躺在茅窝里,再也懒得管闲事了。可是,有时仍然心里发痒,按捺不住,用嘴巴拱这拱那,拨弄是非。

老鼠回到家里,高兴地捋着三根半胡须跳起舞来,把熟睡的花猫惊醒了。花猫问:"还不到时候吗?"老鼠说:"早过了,咱还争了第一呢!"鼠向花猫绘声绘色地吹嘘起自己的乖巧。花猫恼悔地说:"我再三跟你说过,你怎么不叫我一声呢?"老鼠却抢白花猫说:"你自己没长耳朵?我叫你去,你还兴抢了我的位置呢!"猫一听,气得长须倒竖,杏眼圆睁,它张开锋利的爪子,一个箭步扑上去,把老鼠吃掉了。

从此,猫和老鼠就成了世代冤家。

Tuesday, January 11, 2011

家长必读:成功父母“三无”教子秘诀

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成功的父母在教育幼儿时使用的教育方式和原则与不成功的父母是不同的,成功父母更多地倾向于使用无错、无批评、无压力三大原则。

  “无错”原则

  当孩子发生淘气、打架、损坏物品等行为时,传统教育观念认为孩子犯错误了,要针对具体情况进行说服教育甚至打骂。其实这是孩子对客观世界进行探索的行为,在他们自己的意识中,并不认为这是一种不合理的行为,千万不要因此而认为他是一个故意惹人生气的讨厌孩子。

  “无批评”原则

  一些父母在日常家庭教育中,一旦孩子出现不能令人满意的行为,就对其大声呵斥、批评或表露出十分厌烦的情绪。这样的处理方式是十分不妥的,会使孩子不知该怎么去做,自信心大大受挫,于是只会什么也不做,丧失应有的自我行为主动性,长大后会表现出退缩、自卑,缺乏主动性等个性问题。

  对0岁-3岁的孩子来说,进行理性批评是有好处的,但是他并不能完全听懂。因此,应教给他们正确的行为方式,判断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无压力”原则

  一点儿压力也不给孩子,让他们在一种极为顺利的环境中成长,那么孩子长大后,遇到困难很容易手足无措。事实上,无压力原则并不是这样理解的。

  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认为,一个只有在平等尊重的情境下才能产生合理、创新的思维。

  有些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盲目运用自己的权威地位,使孩子内心产生不必要的恐惧和紧张。

  “你要是做不好,长大只能要饭了”!

  “再不好好做,就把你关进小黑屋”!

  此类语言或者做法,都会给孩子造成不必要的恐惧,使孩子失去对自己的肯定和勇气。孩子在恐惧和紧张情况下,往往产生被动、退缩、怯懦等行为和心理状态。



















来源:哈尔滨日报

亲爱的宝宝家长:

你们好。

  看到宝宝在家里表现这么好,发生这么大的变化,我们由衷地为她感到高兴,为宝宝点点滴滴的进步而感到高兴,这不仅是上幼儿园的功劳,也是家长们精心付出的回报!

  首先,我先说一下你在前面提到的两个问题。第一个,宝宝在看书时,总爱问为什么。不知道你是否注意到,她所有的问题都与妈妈有关:“小朋友的妈妈去哪了?”“为什么小朋友的妈妈不在身边?”等等。其实这里的“小朋友”就是宝宝自己,她是在借小朋友这个角色提出自己的疑问,她以为妈妈离开她,是不爱她了,她为此感到害怕、不安。前一段时间是宝宝适应幼儿园的时间,她要上幼儿园不能时时刻刻见到妈妈,那时候她天天焦虑、紧张、哭闹,没有精力也没有能力去理解为什么自己要上幼儿园?为什么妈妈要离开自己?为什么妈妈不能陪着自己?是不是妈妈不爱自己了?当现在宝宝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以后,喜欢了上幼儿园以后,宝宝的心情放松了,前段时间那种焦虑和不理解的情感也要慢慢地表达出来。她开始向妈妈提问寻找答案,解决自己的疑惑,她需要知道为什么,从而来调节内心的平衡。这时妈妈应该给她讲清楚原因,并告诉她妈妈永远都是爱她的,当她在幼儿园的时候,妈妈也在爱着她,依她现在的情绪,她已经能很好地理解并接受了。所以,面对孩子们的提问家长一定要耐心给以解答,让孩子知道原因知道为什么,这样能给孩子建立一种安全感,孩子有了安全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别的活动中去。

  第二,宝宝学会了说“不”,学会了反抗和拒绝。两岁半,这是宝宝人生中的第一个叛逆期,当我们发现宝宝有了这些表现之后,我们应该为之高兴,因为这是宝宝正常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表现,这表明我们的宝宝是个正常的孩子,如果没有这些表现反而是不正常的。

  同时,宝宝学会了说“不”,学会了反抗和拒绝,也是说明宝宝有了自我意识,开始尝试着实践自己的想法、

其实当宝宝的叛逆期和自我意识来临的时候,我们有很多方法可以去面对。还拿穿衣服来说,我们可以在前一天晚上,和宝宝一起选衣服。让宝宝自己选,想穿哪个,就准备哪个。这时,妈妈还可以在一边有给孩子引起指导性的建议,如哪个和哪个搭配更漂亮,更好看;哪个和哪个搭配更保暖、更舒服等等,这是因为孩子还太小,虽然有了自我意识但不能预知其他的情况,比如天气冷暖问题,活动起来是否方便的问题,所以家长要和孩子一起完成这件事。在其它事情是也是一样,家长应该是孩子的指导员,而不是发号命令的大司令! 总之,我们要耐心地陪在孩子身边,科学地解决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只有这样做,才能让孩子在爱的环境中,完整地顺利地度过每一个发展关键期!(在育儿这方面,家长也可以上网寻找问题的答案,网上的信息很丰富。当家长遇到问题时,可以随时查找,随时解决,不会耽误孩子的发展)

  下面我简单说说孩子近期的表现。现在宝宝已经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了,天天和小朋友在一起玩得很开心,又跑又跳,不亦乐乎,吃饭、睡觉、上厕所各个方面的能力都有所发展,尤其脱裤子、提裤子,现在不让老师帮忙了,都要自己做。就算老师说“我帮你提吧”,她也不听,一直自己提,自己提,看着她努力地拽裤边的样子,我觉得孩子真是长大了。

好了,先写这么多吧,有其他情况我们可以再面聊,宝宝在家有什么问题和表现也希望家长及时反馈给我们,及时解决,让宝宝快乐、自由地成长!

教育和发展心理学巨匠——皮亚杰

作者:皮亚杰

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1918年获得瑞士纳沙特尔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题目为《阿尔卑斯山的软体动物》。皮亚杰于1921年任日内瓦大学卢梭学院实验室主任,1924年起任日内瓦大学教授。先后当选为瑞士心理学会、法语国家心理科学联合会主席,1954年任第14届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主席。此外,皮亚杰还长期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领导下的国际教育局局长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理干事之职。皮亚杰还是多国著名大学的名誉博士或名誉教授。

  为了致力于研究发生认识论,皮亚杰于1955年在日内瓦创建了“国际发生认识论中心”并任主任,集合各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逻辑学家、数学家、语言学家和控制论学者研究发生认识论,对于儿童各类概念以及知识形成的过程和发展进行多学科的深入研究。

  皮亚杰将儿童思维的发展划分为四个大的年龄阶段。这四个阶段分别是:

  一、感知运动阶段(从出生到两岁左右)。这一阶段是思维的萌芽期,是以后发展的基础。皮亚杰认为这一阶段的心理发展决定着未来心理演进的整个过程。

  二、前运演阶段(两岁左右到六七岁左右)。这一阶段又称前逻辑阶段,这时儿童开始以符号作为中介来描述外部世界,表现在儿童的延缓模仿、想象或游戏之中。

  三、具体运演阶段(从六七岁左右到十一二岁左右)。在这个阶段,儿童已有了一般的逻辑结构。

  四、形式运演阶段(十一二岁左右到十四五岁左右)。此时儿童的智慧发展趋于成熟,思维能力已超出事物的具体内容或感知的事物,思维具有更大灵活性。

  皮亚杰早期研究儿童语言和思维等认识的发展,并从此入手,最后创立了发生认识论,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献。因其学识渊博和贡献卓越,他于1968年获得美国心理学会的心理学卓越贡献奖,1977年又获该会桑代克奖以表彰他对教育心理学的贡献。1972年于荷兰获得荣誉地位相当于诺贝尔奖的“伊拉斯姆士”奖金。

  道德认识发展阶段

  皮亚杰根据儿童对规则的理解和使用,对过失和说谎的认识和对公正的认识的考察和研究,把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划分为三个有序的阶段:

  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出生~3岁)。皮亚杰认为这一年龄时期的儿童正处于前运算思维时期,他们对问题的考虑都还是自我中心的。他们不顾规则,按照自己的想象去招待规则。他们的行动易冲动,感情泛化,行为直接受行动的结果所支配,道德认知不守恒。例如,同样的行动规则,若是出自父母就愿意遵守,若是出自同伴就不遵守。他们并不真正理解规则的含义,分不清公正、义务和服从。他们的行为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非道德的。

  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3~7岁)。这是比较低级的道德思维阶段,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单方面地尊重权威,有一种遵守成人标准和服从成人规则的义务感。也就是说,他律的道德感在一些情感反应和作为道德判断所特有的某些显著的结构中表现出来。其基本特征是:一是绝对遵从父母、权威者或年龄较大的人。儿童认为服从权威就是“好”,不听话就是“坏”。二是对规则本身的尊重和顺从,即把人们规定的规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皮亚杰将这一结构称为道德的实在论。

  第二,从行为的物质后果来判断一种行为的好坏,而不是根据主观动机来判断。例如,认为打碎的杯子数量多的行为比打碎杯子数量少的行为更坏,而不考虑有意还是无意打碎杯子。

  第三,看待行为有绝对化的倾向。道德实在论的儿童在评定行为是非时,总是抱极端的态度,或者完全正确,或者完全错误,还以为别人也这样看,不能把自己置于别人的地位看问题。皮亚杰与英海尔德在谈到这个时期的儿童特点时说:“道德实在主义引向客观的责任观,历而对一种行为的评定是看它符合法律的程度,而不管是出于恶意的动机违反这个原则,还是动机好却无意违反了规则。例如,儿童在理解不准撒谎的社会价值之前很外(因为缺乏充分的社会化),在对有意的欺骗与游戏或纯粹的愿愿望有失真实区别之前,成人就告诉他们不要撒谎。结果说真话就成了儿童主观人格之外的东西,并引起了道德实在论和客观责任观,从而使儿童认为一切诺言的严重性似乎并不是看有意欺骗的程度,而是看实际上跟真实性相差的程度。”

  第四,赞成来历的惩罚,并认为受惩罚的行为本身就说明是坏的,还把道德法则与自然规律相混淆,认为不端的行为会受到自然力量的惩罚。例如,对一个7岁的孩子说,有个小男孩到商店偷了糖逃走了,过马路时被汽车撞倒,问孩子“汽车为什么会撞倒男孩子”,回答是因为他偷了糖。在道德实在论的儿童看来,惩罚就是一种报应,目的是使过失者遭遇跟他所犯的过失相一致,而不是把惩罚看作是改变儿童行为的一种手段。

  第三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7~12岁)皮亚杰认为儿童大约在7~12岁期间进入道德主观论阶段,这个阶段的道德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儿童已认识到规则是由人们根据相互之间的协作而创造的,因而它是可以依照人们的愿望加以改变的。规则不再被当作存在于自身之外的强加的东西。

  第二,判断行为时,不只是考虑行为的后果,还考虑行为的动机。研究表明,12岁的儿童都认为,那些由积极和动机支配但损失较大的儿童,比起怀有不良动机而只造成小损失的儿童要好些。由于考虑到行为的动机,因而在惩罚时能注意照顾弱者或年幼者。

  第三,与权威和同伴处于相互尊重的关系,儿童能较高地评价自己的观点和能力,并能较现实地判断他人。

  第四,能把自己置于别人的地位,判断不再绝对化,看到可能存在的几种观点。

  第五,提出的惩罚较温和,更为直接地针对所犯的错误,带有补偿性,而且把错误看作是对过失者的一种教训。

  达到自律性道德阶段的儿童,在游戏时不再受年长者的约束,能与同年龄儿童平等地参加游戏,彼此明白自己的立场与对方的立场,共同制定规则,遵守规则,独立举行游戏比赛。

  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的这些阶段的顺序是固定不变的,儿童的道德认识是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他律道德阶段的儿童是根据外在的道德法则进行判断,他们只注意行动的外部结果,不考虑行为的动机,他们的是非标准取决于是否服从面人的命令或规定。这是一种受自身之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后期儿童的道德判断已能从客观动机出发,用平等或不平等、公道或不公道等新的标准来判断是非,这是一种为儿童自身已具有的主观的价值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属于自律水平的道德。皮亚杰认为只有达到了这个水平,儿童才算有了真正的道德。

  第四阶段:公正阶段(11~12岁以后)。

  这个阶段,儿童的道德观念开始倾向于公正。皮亚杰认为,当可逆的道德观念从利他主义角度去考虑时,就产生了关于公正的观念。公正观念不是一种判断是或非的单纯的规则关系,而是一种出于关心与同情的真正的道德关系。也就是说,儿童不再刻板地按固定的规则去判断,在依据规则判断时隐含考虑到同伴的一些具体情况,从关心和同情出发去判断。皮亚杰认为公正观念是一种高级的平等关系,这种道德观念已经能够从内部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主要著作:
  《儿童的语言和思想》
  《儿童的判断和推理》
  《儿童关于世界的概念》
  《儿童的物理因果概念》
  《儿童的道德判断》
  《儿童智慧的起源》
  《儿童现实概念的构成》
  《儿童符号的形成》
  《智慧心理学》
  《从儿童到青年逻辑思维的发展》
  《儿童逻辑思维的早期形成》
  《发生认识论导论》
  《发生认识论原理》
  《结构主义》
  新皮亚杰主义的简述

  皮亚杰的理论产生于20年代,到50年代已完全成熟,并风行于全世界。很多儿童心理学工作者对皮亚杰理论进行了研究,并对他的实验进行了重复性的检验。据估计,仅仅关于“守恒”一项内容的重复,验证实验就达3000次以上。这种情况就使得皮亚杰理论有了新的进展。

  促使皮亚杰理论获得新的进展的主要原因及其表现有三个,这三个均可成为新皮亚杰主义。

  (一)对皮亚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进行修订,是促使皮亚杰理论发展的第一原因

  目前,西方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一个新趋势,就是对皮亚杰儿童发展阶段理论的两种质疑。

  一是近年来,在西方认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中,越来越多的人提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并不是以皮亚杰的年龄阶段论所描述的那种“全或无”的形式进行的。他们通过实验发现,许多重要的认知能力在儿童十分年幼时就已经存在,只是程度有限,这些能力将随着个体知识和经验的增长,一直发展到成年期。心理学家们提出这种批评是以下面观点为依据的:(1)认为皮亚杰发展阶段论的事实根据不足。传统的皮亚杰理论认为,幼儿缺乏某种认知能力,这种结论是依据非常有限的实验结果而推导出来的。但现已有科学研究表明,在比较复杂的课题任务中,各种认知结构的相互作用和动力变化常使某些重要的认知能力时而表现时而隐蔽,因此,仅通过少量的实验,就来概括儿童的认知能力,根据不够充分。(2)认为皮亚杰的实验过于困难,不适合年幼儿童去做

  二是提出成人思维发展的模式。威廉?佩里(William Perry)等人,对皮亚杰的将15岁定为思维成熟期的理论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15岁不一定是思维发展的成熟年龄,形式运算思维也不是思维发展的最后阶段。佩里把大学生的思维概括为如下三种水平:(1)二元论(dualism)水平;(2)相对论(relativism)水平;(3)约定性(commitment)水平。第一章提到的里格,他明确地提出辩证运算是思维发展的第五个阶段,此阶段正是成人思维发展的特征。

  上述两种观点的提出者都表示自己是新皮亚杰主义者,但是他们在思维发展的模式上却和皮亚杰的学说有着不同的看法。

  (二)信息加工理论与皮亚杰理论相结合是促使皮亚杰理论发展的第二个原因

  信息加工论者对皮亚杰的理论,大体上有两种态度:一种是“非发展理论”,即认为儿童的认知能力的发展之所以与成人不同,只是由于知识和经验的贮存不够,如果够了,就与成人的认知能力没有本质的区别。另一种则是“发展论”,这种理论认为应当把皮亚杰理论与信息加工理论结合起来,研究儿童智力的发展。因为,儿童心理与成人心理有本质的不同:(1)儿童是不成熟的,如儿童的脑结构(神经细胞体积、突触联系、髓鞘化等);(2)儿童没有足够的信息贮存;(3)儿童的决策能力差,因为决策过程需要复杂的信息分析、综合的能力。鉴于儿童这几方面的特点,如果能用信息加工理论来建立一个不同年龄阶段儿童智力发展的程序模式,就可以对儿童的智力发展设计出比皮亚杰的抽象描述更为确切、更为科学的具体模式。虽然这方面的工作还不成熟,但这却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持这种主张的人,常常将自己命名为“新皮亚杰理论”学派,以示对皮亚杰主义的修正和发展。

  近年来,皮亚杰理论不仅在理论方面有了新的发展,而且在实践领域,特别是在教育实践领域也获得了日益广泛的应用。在西方和日本等许多国家,根据皮亚杰理论框架和最近的有关研究成果,心理学工作者与教育工作者一起,设计出了一些教育程序,将此应用于婴儿、学前和中小学教育中。在婴儿教育方面,他们根据皮亚杰的感知运动智力理论,采取各种方法,指导婴儿摆弄物体,操作智力玩具等,帮助孩子形成对物体的特性(如色、形状、体积、质地等)的认识;在幼儿教育方面,设计了各种智力玩具和教具(如图片、积木等),为儿童能提早形成数概念、空间概念及时间概念打下基础;也有人研究了如何运用皮亚杰理论,培养小学儿童的思维能力,甚至有人研究了青春期形式运算思维形成的一些具体过程,并将此与教育工作联系起来。

  (三)日内瓦学派本身的变革是促使皮亚杰理论发展的第三个原因

  在瑞士日内瓦大学,即皮亚杰长期工作过的地方,在皮亚杰晚年和他去世以后,他的同事和同学们的研究工作,对皮亚杰的理论也有了新的变革性的发展。这种发展是在保持皮亚杰理论的基础框架或模式的前提下,调整了研究的方向,扩大了研究的范围和课题。其表现是,或者是补充和修正皮亚杰的某些观点,或者是从广度和深度上充实并提高了皮亚杰理论,或者是为皮亚杰理论加进某些新的成份。他们也打出“新皮亚杰学派”的旗号,但与信息加工论的“新皮亚杰学派”完全不一样。

  日内瓦新皮亚杰学派的产生,是以本世纪60年代日内瓦大学建立“心理与教育科学院”为其契机的。1976年,蒙纳德(P.Moundoud)发表的《儿童心理学的变革》一文,标志着走向新皮亚杰学派的第一步。1985年,发表了这个学派的第一本文集《新皮亚杰理论的发展:新皮亚杰学派》(The future of Piagetion Theory:The New-Piagetians),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他们的观点和一些主要研究成果。

  日内瓦新皮亚杰学派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

  1.恢复了日内瓦大学重视教育研究的传统。认为,教育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个体人格完满发展的需要。因此,在他们的研究中,特别强调社会关系、交往、社会文化、社会性发展的研究。在他们关于“智力的社会性发展”研究中,虽然使用了皮亚杰的概念,但他们是更多从社会认知或发生社会心理学的观点来加以阐释的。即同化、顺应、平衡等过程发展的线索是由社会环境(包括教育)来提供的。

  2.不仅仅追求心理学理论研究的科学价值,而更重要的是重视应用的研究。在这一点上,新皮亚杰学派与皮亚杰后期纯理论的研究方向是相对立的。他们不赞成在心理学中只是抽象地研究心和物、心和身、感觉和思维等这些对立命题的关系,而是主张综合地、全面地研究这些对立命题之间在实际上的密不可分的联系。

  3.不赞成只研究认知的发展,而是要求把儿童心理发展当做一个整体来研究。除了认知之外,还有情绪、自我意识、人格发展等等。

  4.试图创设几个变量相互作用的情境,给儿童提供分析、抽取、鉴别客体属性的机会,从而强调被试在实验过程中的作用。此外,新皮亚杰学派还注意采用现代技术(电子计算机、微电脑等)来对皮亚杰研究中未包括的方向进行 新的探索。例如,他们关于婴儿视觉系统的感觉运动的本质的研究,大大扩展和丰富了皮亚杰的研究。

  当然,日内瓦新皮亚杰学派还在形成中,还没有一个明确的体系。正如他们自己所说的:“要回答新皮亚杰学派提出的种种问题,是不容易的,也不是立刻可以办到的,这是一个广阔的、需要雄心壮志的、长期的研究计划。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

一 认知发展的基本过程  皮亚杰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图式(schema,在他后期著作中用scheme一词)。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我们可以把图式看作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在皮亚杰看来,图式可以说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或者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因此,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受三个基本过程影响的:同化、顺化和平衡。

  1、同化(assimilation)

  同化原本是一个生物学的概念,它是指有机体把外部要素整合进自己结构中去的过程。在认知发展理论中,同化是指个体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的过程。也就是说,个体在感受到刺激时,把它们纳入头脑中原有的图式之内,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就像消化系统将营养物吸收一样。所以,在皮亚杰看来,心理同生理一样,也有吸收外界刺激并使之成为自身的一部分的过程。所不同的只是涉及的变化不是生理性的,而是机能性的。

  随着个体认知的发展,同化经历下列三种形式:⑴再现性同化,即基于儿童对出现的某一刺激作出相同的重复反应;⑵再认性同化,即基于儿童辨别物体之间差异借以作出不同反应的能力。它在再生性同化基础上出现并有助于向更复杂的同化形式发展;⑶概括性同化,即基于儿童知觉物体之间的相似性并把它们归于不同类别的能力(邵瑞珍,1990年)。

  2.顺化(accommodation)

  顺化是指有机体调节自己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刺激情境的过程。顺化是与同化伴随而行的。当个体遇到不能用原有图式来同化新的刺激时,便要对原有图式加以修改或重建,以适应环境,这就是顺化的过程。可见就本质而言,同化主要是指个体对环境的作用;顺化主要是指环境对个体的作用。

  显然,从整体而言,如果只有同化而没有顺化,那就谈不上发展。尽管同化作用在保证图式的连续性和把新的要素整合到这些图式中去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同化如果没有它的对立面──顺化的存在,它本身也不能单独存在。换言之,不存在纯粹的同化。当然,如果没有与顺化相对应的同化,也就没有顺化可言。皮亚杰用同化和顺化过程来说明认识,旨在表明这样的观点:一切认识都离不开认知图式的同化与顺化。认识既是认知图式顺化于外物,又是外物同化于认知图式这两个对立统一过程的产物(李丹,1987年)。  

  3.平衡(equilibration)

  平衡是指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种较高平衡状态过滤的过程。平衡过程是皮亚杰认知发展结构理论的核心之一。皮亚杰认为,个体的认知图式是通过同化和顺化而不断发展,以适应新的环境的。就一般而言,个体每当遇到新的刺激,总是试图用原有图式去同化,若获得成功,便得到暂时的平衡。如果用原有图式无法同化环境刺激,个体便会作出顺化,即调节原有图式或重建新图式,直至达到认识上的新的平衡。同化与顺化之间的平衡过程,也就是认识上的适应,也就是人类智慧的实质所在。所以,皮亚杰认为:“智慧行为依赖于同化与顺化这两种机能从最初不稳定的平衡过渡到逐渐稳定的平衡”(皮亚杰,1980)。

  需要重申的是,平衡状态不是绝对静止的,一种较低水平的平衡状态,通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就会过渡到一种较高水平的平衡状态。平衡的这种连续不断的发展,就是整个认知发展的过程(皮亚杰,1981)。

  皮亚杰认为,平衡是在下列三种不同的认知水平上调节个体的思维过程的:

  第一,调节同化与顺化之间的关系,以防止两者的不平衡。在皮亚杰看来,同化与顺化出现的相对量对个体的适应来说也是重要的。例如,新的刺激使个体的认知图式发生顺化,然后再将它同化到个体的认知图式中去,以达到一种平衡。所以,只有当同化与顺化交替发生、处于一种均势时,才能保证达到某种暂时的平衡。在一项实验中(见图6-1),实验者要求儿童先在F瓶中盛满水(灌到瓶颈为止)倒入A杯中;再以同样方式把水倒入A杯中,以表明A与A中的水一样多。然后要儿童打开开关让A和A流同样多的水到E和杯中去,儿童常常在E和杯中的水处于水平线的就停止了,认为E和杯中的水一样多,这时让他们把E和中的水流入两个相同的杯子C和C中。显然,儿童会发现自己的想法与观察结果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的解决过程就是一种平衡的过程。

  第二,调节个体知识中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子系统是指不同领域的知识的结果,例如数、长度、距离和时间等。由于这些子系统是以不同的速度形成的,所以它们之间可能会产生冲突。例如,儿童在思维发展的初级阶段,可能会作出两种对立的判断,但却没有认识到它们的矛盾。在一项实验中,皮亚杰给儿童一排杯子和一堆蛋,要求儿童取出刚够放入所有杯子的那么多蛋,儿童能够用一一对应的方式,即在每只杯子下面放一个蛋的办法来解决问题(见图6-2A)。但是,当皮亚杰合拢或散开其中的一排时(见图6-2B),儿童就会断言有一排多些。也就是说,儿童关于数的知识与长度的知识之间出现了矛盾。随着儿童认识的发展,他们会意识到这两个判断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导致两个子系统之间的不平衡。解决这种矛盾的过程就是一种平衡的过程。

  第三,调节个体部分知识与整体知识之间的关系。在皮亚杰看来,一个人的整体知识始终在被分化成各个部分,然后又把各个部分整合成一个新的整体知识。由此可见,平衡是个体在连续不断地与环境交互作用和变化过程中保持相对稳定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 认知发展的阶段 

  皮亚杰理论的焦点是个体从出生到成年的认知发展的阶段。他认为认知发展不是一种数量上简单累积的过程,而是认知图式不断重建的过程。所以,我们不能用成人的思维方式来推断儿童的思维。根据认知图式的性质,我们可以把认知发展划分成几个不同的阶段。

  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具有三个特点:第一,阶段出现的顺序是固定不变的,既不能跨越,也不能颠倒。因而这些阶段具有普遍性。第二,每一阶段有其独特的认知图式,这些相对稳定的图式决定了个体行为的一般特征。第三,认知图式的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建构的过程,每一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延伸。前一阶段的图式是后一阶段图式的先决条件,并被后者所取代。

  皮亚杰借用逻辑和数学的概念来分析说明思维发展的过程。他把运演(operation)水平作为认知发展阶段的依据。

  他认为,心理运演具有四个特征:

  第一,运演是一种内化的动作。内化的动作是相对于使用实物的外显动作而言的。例如,达到运演水平的儿童不用做把瓶子里的水倒入杯子这一实际动作,也能在头脑里想象出这一动作的结果。这种心理上的倒水过程,就是一种内化的动作。

  第二,运演是一种可逆的内化动作。例如,儿童能够设想:向西走10步,再回头向东走10步,自己的位置不变。

  第三,运演具有守恒性。运演是以某种守恒性或不变性的存在为前提的。事实上,运演的可逆性已表明了这一点,儿童能够想象到在转换过程中并非一切都变了,即知道自己会回到原地。所以,运演的守恒性与可逆性是密不可分的。没有某种内容的守恒,可逆性就失却了依附。同时,守恒性是通过可逆性而获得的。正是由于运演的可逆性,才使人们对运演过程中某些不变的因素有清晰的认识。

  第四,运演不是孤立存在的。可逆性与守恒性之间的关系也表明了这一点。皮亚杰认为,任何单独的内化动作都不是运演,各种内化动作必然是相互蕴含,并按一定的规则组成一种整体结构(李丹,1990年)。

皮亚杰把认知发展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

  儿童从出生到两岁左右,处于感知运动阶段。处于这一时期的儿童主要是靠感觉和动作来认识周围世界的。他们这时还不能对主体与客体作出分化,因而“显示出一种根本的自身中心化”(皮亚杰,1981年)。用皮亚杰的话来说,儿童在这个时期还没有达到运演的水平,他们所具有的只是一种图型的知识(figurative knowledge),即仅仅是对刺激的认识。婴儿看到一个刺激,如一个奶瓶,就开始作出吮吸的反应。图型的知识依赖于对刺激形状的再认,而不是通过推理产生的。

  2.前运演阶段

  儿童从2-7岁左右,处于前运演阶段。皮亚杰认为,儿童在两岁时,发生了一种哥白尼式的革命,就是说,他们的活动不再以主体的身体为中心了。这个时期儿童的认知开始出现象征(或符号)功能(如能凭借语言和各种示意手段来表征事物)。正是由于这种消除自身中心的过程和具备象征功能,才使得表象或思维的出现成为可能。但在这个阶段,儿童还不能形成正确的概念,他们的判断受直觉思维支配。例如,唯有当两根等长的小木棍两端放齐时才认为它们同样长;若把其中一根朝前移一些,就会认为它长一些。所以,在这个时期,儿童还没有运演的可逆性,因而也没有守恒性。

  3.具体运演阶段

  儿童约在7-12岁时,处于具体运演阶段。皮亚杰认为,7-8岁这个年龄一般是儿童概念性工具的发展的一个决定性转折点。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已具有真正的运演性质。换言之,他们已具有运演的知识(operative knowledge),这种知识涉及在一定程度上作出推论。例如我们把一只足球放在一些篮球中间,然后当着儿童的面把足球放在一些排球中间。但这个阶段的儿童能够推理,这是同一只足球,物体不会因为改变地点而变化大小,因此这只足球不会比在篮球中时更大些。就一般而言,运演的知识是考虑事物如何从它们原来的样子改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而图型的知识只考虑某一时刻某一地点中物体的静止状态。在具体运演阶段,儿童的思维已具有可逆性和守恒性,但这种思维运莼估氩豢咛迨挛锏闹С帧?/P>

  4.形式运演阶段

  儿童在12 岁左右,开始不再依靠具体事物来运演,而能对抽象的和表征性的材料进行逻辑运演。皮亚杰认为最高级的思维形式便是形式运演。形式运演的主要特征是它们有能力处理假设,而不只是单纯地处理客体。而且,儿童在这时已有能力将形式与内容分开,用运演符号来替代其它东西。

  皮亚杰在概括他的认知发展阶段的理论时强调,各阶段出现的一般年龄虽因各人智慧程度或社会环境不同可能会有差异,但各个阶段出现的先后顺序不会变。而且,各个阶段作为一个整体结构,它们之间不能彼此互换(皮亚杰,1980年)。

  三 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

  皮亚杰认为,影响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成熟、物理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这四个因素都是认知发展的条件,但它们本身都不是充足条件。

  首先,成熟是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成熟是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它为形成新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例如,婴儿期出现的眼手协调,是建构婴儿动作图式的必要条件。然而,若要使这种可能性成为现实,必须通过机能的练习和最低限度的习得经验,才能增强成熟的作用。

  其次是物理环境。鉴于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是认识的来源,因此,个体必须对物体作出动作。个体在这种动作练习中得到的经验,不同于在社会环境中得到的社会经验。皮亚杰把这种经验分为两类:一类是物理的经验(physical experience),是指个体作用于物体,获得物体的特性;另一类是逻辑-数理的经验(logico-mathematical experience),是指个体理解动作与动作之间相互协调的结果。在皮亚杰看来,知识来源于动作(动作起着组织或协调作用),而非来源于物体。

  影响认知发展的第三个因素是社会环境,它包括语言和教育的作用,即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学习者的社会经验可能会加速或阻碍其认知图式的发展。

  几乎所有学习理论和发展理论都认识到成熟和经验所起的作用,皮亚杰的独特之处,是另外加了第四个因素,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即起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平衡过程调节个体(成熟)与环境(包括物理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从而引起认知图式的一种新建构。正是由于平衡过程,个体才有可能以一种有组织的方式,把接受到的信息联系起来,从而使认知得到发展。正因为此,皮亚杰把平衡作为认知发展的基本过程,这在前面已作了论述。

  皮亚杰由此认为:对儿童发展的任何解释,都必须考虑两个方面:一是个体发生的方面,二是社会的方面(即指种系世代的连续传递过程)。但是,这两方面的问题多少有些类似,因为两者的核心问题都涉及到所有建构主义的内部机制(皮亚杰,1981年)。

  四 认识的螺旋

  在论及了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基本观点、认识发展的基本过程、认知发展的阶段,以及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之后,我们现在可以来概括一下皮亚杰建构主义认识的最实质性的方面—认识的螺旋(spiral of knowing)—了(见图6-3)。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各认知发展阶段是如何与螺旋的动力机制联系在一起的。

  皮亚杰勾画的认识螺旋图,是一处倒置的圆锥。螺旋A周围被一个外壳围着。这个外壳表示与环境的交互相作用,E和E分别代表经验抽象和反身的“框架(frames)”。螺旋A是一种反身抽象或逻辑-数理认识的内源过程。向量a表示各相继的、有层次的认知结构的水平。向量b表示由于环境的影响而产生的变化,以及所导致的不平衡。需注意的是,尽管在这个图中向量b的方向是横向的,但它可能会有一点朝上或朝下。这种方向表明,环境事件可能与同一水平的内源过程交互作用,也有可能与低一级或高一级水平(即处于建构过程中的那一级水平)的内源过程交互作用。根据皮亚杰的定理:学习从属于发展,因此,我们不可能期望这些环境事件会破坏以往的建构,或学习经验会超越某一结构水平发挥作用。向量c表示探索,它可能具有试误的性质,它会导致局部的重组或一种完全内源的综合。

  值得注意的是,认识的螺旋是开放性的,而且它的开口越来越大。皮亚杰对此的解释是:“任何认识,在解决了前面的问题时,又会提出新的问题”(Piaget,1977)。在解决以往问题的基础上会提出新的问题,,这种观点与发生认识论的阶段理论是为了说明各种相继的、性质上不同的建构过程的形式。后来,他又把发展阶段定义为在连续不断的认知建构过程中的平衡状态,每一种已达到相对平衡状态的建构,都是后继步骤的前提条件。

  在描述认知发展阶段时的一个关键词汇是“开辟了新的(openupnewpossibilites)”。认知的螺旋表述了认识阶段的开放性和动力机制──这是一条永远向前伸展的、连续的线。这条线没有断裂点,也就是说,各阶段之间不是割离的。同时,也不能把发展还原为仅仅是因为学到了某些东西。这个螺旋上的任何一个点,儿童的学习都取决于他的发展水平,取决于他生物学意义上的能量(competence)。皮亚杰把这种能量界定为是导致有机体对环境刺激作出适应性行为的各种适应性潜能(adaptative potentials)。

5的认识

活动目标 :

1、 让幼儿正确读写数字5,并能数出5以内的物体数量。

2、 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幼儿学习数字的兴趣和创新能力。

活动准备:

小圆片、小正方体、数字卡、铅笔、多媒体课件、白纸

活动过程:

一、 情景激趣。

师:小朋友,喜欢漂亮的小金鱼吗?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小金鱼,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它们有多少条,好吗?播放课件。课件内容:鱼缸里有四只小鱼游来游去的玩耍,换一幅场景后,一个小男孩又放了一只小鱼。出示问题:现在有几条鱼啊?

二、探究新知:

1、出示鱼缸:(里面有4条鱼)师:小朋友,我们来数一数,鱼缸里有多少条鱼,好吗?(老师边引导数边在黑板上贴小圆片)

2、教学认识

教师又出示一个里面有1条金鱼的鱼缸,将两个鱼缸并列放在一起,问:现在一共有几条鱼啊?教师用另一种颜色的圆纸片在4后加1个。(让幼儿认识到比4多1就是5和4过后就是5)

3、认识5的组成

数出下列每组图形中物体的数量。

4、找一找

让幼儿相互看一看,摸一摸,看看身体哪些部位的数量是5?

三、 我是小画家

教师展示自己用5个图形组合的图形,要求幼儿用自己喜欢的图形画一个物体,但图形的数量必须是5个。


四、 游戏活动:(站圆圈)

教师在室外操场上画若干圆圈,幼儿围成一个大圆,然后师生一起数:1、2、3、4、5,当数到5时,幼儿迅速站到圈里,每个圈只能站5人。给站得快又好的小朋友进行奖励。

中班迎新年教案:买年货

内容与要求:
1、通过看看说说,了解过春节人们购年货的习俗。

2、尝试用8元钱进行购买年货,体验购年货的快乐,并进一步激发幼儿对过新年的期盼。

活动重点:体验购年货的快乐。

活动难点:用令吉购买年货。

材料与环境的创设:
收集各种食品包装袋、五元、二元、一元面值若干、购物篮、布置好超市、新年音乐

设计思路:
新的一年即将来临,孩子们感受到了环境的变化,感受到了新年喜气洋洋的气氛。在庆元旦活动中,孩子们为自己过新年要长大一岁而兴奋,并感受了节日快乐的气氛。

记得有一天一大早,我到班级,说起现在已经是一月份了,有孩子马上说:“老师,我还知道再过几天就要过年了。”他的话刚说完孩子们就接着他的话题谈论开了,有孩子说:“过年时我又可以穿新衣服了。” 有孩子说:“过年的时候,我上街时还看到很多很多的灯呢!” 有孩子说:“我还看见许多人在大街上跳过舞呢!”…… 其实孩子们所讲的过年是春节,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最隆重、最重视、最传统节日,举国上下,喜气洋洋,到处都在为迎接新年做准备。包括购买年货。

二期课改理念指引下的学习活动要关注活动过程,创造条件让幼儿通过直接体验来学习,本次活动我想幼儿通过尝试购年货,进一步激起幼儿对过新年的期盼,并借助本次活动让幼儿用八元前钱购买两件年货,从而也起到复习8的加法。购物完成后,幼儿能大胆表述自己购买年货的意图,使孩子获得互动交流的乐趣,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流程:
引出话题—幼儿购年货——介绍自己所购的年货——活动延伸

活动过程:
一、 引出话题

再过一个多月将要过我们中国人民最重视、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是什么节日?

二、出示图片,引起幼儿讨论

1、春节到了看看我们的爸爸、妈妈们在忙什么呢?

2、小结:买新年里需要的东西叫做“买年货”,购买年货是我们中国人过春节的习俗。

2、你想不想也学学爸爸妈妈买年货?

3、看谢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多少钱?(出示钱币,幼儿计算),对了谢老师给每位小朋友准备了8令吉,我们用8令吉到超市去购买我们想要的年货好吗?把老师送给你们的钱用完好不好?不过在买年货时可要想一想,你为什么要买这些年货,你打算怎样享用这些年货?

三、 幼儿购年货

幼儿手提购物篮进超市购年货,师适时指导

四、 介绍自己所购的年货

1、自由交流自己所购的年货。

2、请个别幼儿交流买的年货

五、 活动延伸:

下次我们跟爸爸妈妈一起到超市去再次尝试用9令吉或10令吉钱购买今天你想要买没买到的年货好吗?

幼儿园小班手指游戏《五指爬》

《五指爬》
一个手指一个手指变成毛毛虫,上爬爬,下爬爬,左爬爬,右爬爬;两个手指两只手指变成剪刀,上剪剪,下剪剪,左剪剪,右剪剪;三个手指三个手指变成叉子,上叉叉,下叉叉,左叉叉,右叉叉;四个手指四个手指变成铲子,上铲铲,下铲铲,左铲铲,右铲铲;五个手指五个手指变成爪子,上抓抓,下抓抓,左抓抓,右抓抓。

 
《斗虫虫》  
斗虫虫,斗虫虫,虫虫虫虫飞了,飞到大腿上,爬呀爬呀爬呀爬呀爬,爬到腰杆上,爬呀爬呀爬呀爬,爬到肩膀上,爬呀爬呀爬呀爬呀爬,爬到头顶上,咕噜咕噜滚了下来。  

《变呀变》  
一个手指一个手指,变呀变,变成毛毛虫。  
两个手指两个手指,变呀变,变成小白兔。  
三个手指三个手指,变呀变,变成小孔雀。  
四个手指四个手指,变呀变,变成小花猫。  
五个手指五个手指,变呀变,变成大老虎。  
 

幼儿园手指游戏集锦(一)

《手指玩耍》  
天上三只鸟在飞(运动左手拇指,中指,无名指)。  
地下三匹马在跑(运动右手拇指,中指,无名指)。  
上面树洞里睡了个小狗熊(运动右手食指)。  
下面树洞里睡了个小松鼠(运动左小手指)。  
两只小兔在一旁玩耍(运动左手食指和右手拇指)  
   
《手指亲亲》  
小指勾勾(小指互勾)。  
拇指顶顶(拇指相顶)。  
转个圈儿(小指分开,手心相对,右手向前伸)。    
转个圈儿(拇指也分开,手指向前转动)。  
握手亲亲(两手继续旋转,顺势上一互换位置)。  
握手亲亲(再继续转动,使两手指尖向内互相紧握)。  
   
   
   
《手指拍拍》  
拍拍(拍二下),  
插插(手指打开背靠一起手插进、手指并一起向前)开始拔。  
右拇指动动向右拔(右手弯曲左手伸直向右拔),  
左拇指动动向左拔 (左手弯曲右手伸直向左拔),  
拔呀拔呀拔呀拔,  
两只小手(摊平),  
不分家(竖起两个大拇指碰到一起)。  
   
   
《五个手指》  
一个手指(先伸右手)五个手指(再伸左手合拢当做小碗),  
小朋友(右手有节奏上下运动)吃水果,  
二个手指(右手筷子)五个(左手)手指小朋友吃面条,  
三个手指(右手--杈子)五个手指(左手)小朋友吃蛋糕,  
四个手指(右手勺子)五个手指(左手)小朋友吃米饭,  
五个手指(先伸右手)五个手指(再伸左手)  
小朋友做馒头(双手左右晃动),  
大家一起吃(两手胸前换位拍手,最后啊呜吃掉)。  

幼儿园手指游戏集锦(二)

《 黄老 先生有块地》  
黄老先生有块地,咿呀咿呀哦。  
他在田边养小鸡(两手拇指食指相对,其他手指握拳,上下做啄状),  
咿呀咿呀哦, 唧唧唧,唧唧唧,唧唧唧唧唧唧唧唧。  
黄老先生有块地,咿呀咿呀哦。  
他在田边养小鸭(右手手心盖上左手手背,上下扇),  
咿呀咿呀哦,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  
黄老先生有块地,咿呀咿呀哦。  
他在田边养小羊(两手放头顶,伸出拇指食指,其他手指捏拳),  
咿呀咿呀哦,咩咩咩,咩咩咩,咩咩咩咩咩咩咩咩。  
黄老先生有块地,咿呀咿呀哦。  
他在田边养小狗(拇指顶住太阳穴,其余四手指做扇状上下扇),  
咿呀咿呀哦,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  
   
《开门》  
(两手并拢)一门开(两个小指头先开)进不来,  
二门开(两个无名指再开)进不来,  
三门开(两个中指开)进不来,  
四门开(两个食指开)进不来,  
五门开开(手指都开)我进来了(手腕靠一起做花状、小朋友的头对着手心点点头),  
见到我的好朋友(十个手指弯弯动动),  
拉拉钩(拉小指)敬个礼(除大拇指外手指动动)碰碰头(大拇指碰碰),  
相亲相爱(手腕磨擦)不分手(两手握一起)。  
   
   
《手指兄弟》  
(先将双手藏在背后)   
大哥在哪里? 大哥在哪里?   
我在这!(伸出左手翘翘大拇指)   
我在这!(再伸出右手翘翘大拇指)   
大哥,今天你好吗?(摆动其中一个拇指)   
很好,谢谢你!(再摆动另一个拇指)   
我走啦,我走啦!(左手放回背后,然后右手放回背后)  
二哥在哪里? 二哥在哪里?   
在这里!在这里!(伸出左手食指摆一摆,再伸出右手食指摆一摆)   
二哥,你好啊! 很好,谢谢你!   
我走啦,我走啦!(将手放回背后)   
高高的哥哥你在哪? 我在这!我在这!(伸出中指)   
哥哥,你好啊! 很好,谢谢你!   
我走啦,我走啦!(将手放回背后)   
无名的哥哥你在哪? 我在这!我在这!(伸出无名指)  
哥哥,你好啊! 很好,谢谢你!   
我走啦,我走啦!(将手放回背后)   
小弟弟在哪里? 在这里!在这里!(伸出小拇指)   
弟弟,你好啊! 很好,谢谢你!   
我走啦,我走啦!(将手放回背后)   
全家人在哪里? 全家人在哪里?   
我们在这里!我们在这里!(伸出双手)   
哥哥好!弟弟好! 大家感谢你!  

幼儿园手指游戏集锦(三)

《变变变》  
一个手指(右手)一个(左手)手指变成大山(两食指靠一起),  
二个(右手)手指二个手指变成剪刀(剪二下),  
三个手(左手)指三个手指变成水母(两食指靠一起、中指无名指并拢动一动),  
四个(右手)手指四个手指(左手)变成胡须(合并放下吧位置),五个(右手)手指五个(左手)手指变成海鸥(手心面向自己、大拇指交杈向上飞)。  
   
   
《小动物》  
一只小鸡叽叽,  
低低头(鸡嘴状点桌面三下)吃米米(碰碰食指三下);  
来了(先伸出右手手心向下)一群(再伸出左手手心向下,放在右手上)小鸭鸭(做鸭嘴状三下),  
游游泳(两个大拇指交杈,其余手指并拢晃动)呷呷呷(做鸭嘴状三下);  
二只小象(两只手的食指和小指同时伸直),  
走过来(放在桌面做走的动作),  
钩钩鼻(大拇指碰碰)做游戏(两个大拇指绕一绕);  
一群(先伸右手)小鱼(再伸左手)游过来,  
游到东游到西,  
游到(两手游泳状打开)大海妈妈的环抱(两手交杈放胸前)里。  
   
   
   
《画画》  
小桌子四方方(手背对外、手指相对、对缝插进、手腕向下压大拇指靠压食指),  
小朋友们坐边上(大拇指先开慢慢都打开),  
一个我(指我)一个你(指你)大家一起做游戏(拍两下手),  
一张纸(左手)一支笔(右手)画幅画儿真美丽(左右大拇指食指成长方形),  
画座楼房高又高(小指放小指上面、无名指放无名指上面......大拇指向上伸直直的),  
画座小桥弯又弯(楼房变变手腕向下压成桥),  
画群和平鸽飞过桥。  
   
   
   
《玩具柜》  
我家(拍一下手、移动对空合拢)有个玩具柜(打开、大拇指向上),柜子一共有几层(关上门再打开二次),  
一层二层三四层(从小指一层开始分别弯曲、二层无名指、三层中指、四层食指),  
我的柜子有四层,一层一层(小指放小指上面、无名指放无名指上面......)关上门。  

幼儿园手指游戏集锦(四)

《手指做操》  
好朋友(右手打开向外伸)在一起(左手打开向外伸)  
,我们快来(握拳猛的打开手同时向外拉二次)锻炼身体(快速胸前绕绕拍一下),  
头儿(大拇指交插换位三下) 扭扭碰碰碰,  
脖子(食指交插换位三下)扭扭碰碰碰,   
腰儿(中指交插换位三下)扭扭碰碰碰,  
屁股(无名指交插换位三下)扭扭碰碰碰,  
脚儿(小拇指交插换位三下)扭扭碰碰碰,  
大家来做扭扭操(两手交插握握再合并伸直),  
做个键康好宝宝 (右手慢慢爬,上拳下手撑变磨菇、左手再来一次)。  
   
   
《花园里百花开》  
花园里百花开(先向下压腕再向上伸直),  
万紫千红多姿多彩(小舞花二次、手心合拢成没开的花苞),  
菊花张开小嘴吧(大拇指先开成菊花),  
兰花扬起小下吧 (绕腕想对向下压成兰花指、手心面向大家),  
鸡冠花(手花状)真神气(手腕对在一起另一只手成花状直立),  
喇叭花开早早起(左上、胸前、右上、胸前),  
什么花儿(食指伸出放大脑边绕想问题)晚上开,  
节日喜庆(由上向下水波状)烟花开 (手指握拳猛的张开分三次)。  
   
   
《石头剪刀布》  
石头剪刀布,石头剪刀布,  
做什么(左摆一下)做什么(右摆一下)?  
左手是石头,右手是石头,  
胖胖脸胖胖脸(握拳贴小脸两边)   
石头剪刀布,石头剪刀布,  
做什么做什么?  
左手是剪刀右手是剪刀,  
小白免小白免,(做小免)  
石头剪刀布,石头剪刀布,  
做什么做什么?  
左手是布右手是布,  
小螃蟹小螃蟹(手心对前胸两大拇指靠一起、另外的四个指头只是前面弯曲一下)   
石头剪刀布,石头剪刀布,  
做什么做什么?  
左手是石头右手是剪刀,  
小蜗牛小蜗牛 (石头放剪刀上面)。  

幼儿园手指游戏集锦(五)

《手指宝宝》  
两个大拇指(两手成拳相对,拇指伸直)。  
比比一样高(两拳相合,拇指并在一起)。  
相互点点点(两手拇指向前弯曲)。  
接着弯弯腰(两手拇指向前弯曲)。  
两个小拇指(两拳打开,两手小拇伸直)。   
一样都灵巧(两手小指弯曲运动)。  
相互拉拉勾(两手小指反复互勾)。  
点头问问好(两拳成竖起两手小指相互弯屈运动)。  
食指(弹食指)。中指(弹中指)。无名指(弹无名指)。  
样样事情离不了(两手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弯曲运动)。  
摊开双手数数数(两手心向上,十指伸展)。  
一(左手拇指弯曲)。  
二(左手食指弯曲)。  
三(右手中指弯曲)。  
四(左手无名指弯曲)。  
五(左手小指弯曲)。  
六(右手拇指弯曲)。  
七(右手食指弯曲)。  
八(右手中指弯曲)。  
九(右手无名指弯曲)。  
十(右手小指弯曲)。  
都是我的好好宝宝(两手互拍)。  
   
   
   
《手指兄弟》  
兄弟十个两组(十指个展手心外)。  
生来个子有高低(翻动两手手心向内)。  
老大长得最粗壮(两手伸拇指)。  
老二生来有主意(两手伸食指)。  
老三长得个子大(两手伸中指)。  
老四生来没出息(两手伸无名指)。  
老五别看个子小(两手伸小拇指)。  
拉起勾来有本事(两手小指互勾)。   
老大碰碰头(两手大拇指相碰)。  
老二碰碰脸(两手食指相碰)。  
老三弯弯腰(两手中指上下运动)。  
老五伸伸腿(两手小指伸展运动)。  
大家拍手把歌唱(两手拍掌)。  
握紧拳头有力气(握双拳举双手)。  
东一捶(右手捶左手心)。  
西一捶(左手捶右手心)。  
南一捶(右手捶左手背)。  
北一捶(左手捶右手背)。  
   
   
《手指歌》  
一根棍,梆梆梆。(在宝宝身上轻轻敲打)  
二剪刀,剪剪剪。(用食指、中指在宝宝身上轻轻夹)  
三叉子,叉叉叉。(食指、中指、无名指分开伸出,轻触宝宝)  
四板凳,拍拍拍。(拇指弯曲,四指并拢,轻打)  
五小手。抓抓抓。(五指分开,然后做抓的动作)  
六烟斗,抽抽抽。(拇指和小指伸开做抽烟状)  
七镊子,夹夹夹。(拇指、食指、中指捏一起,在宝宝身上捏捏)  
八手枪,啪啪啪。(拇指食指做手枪状,啪啪啪射击)  
九钩子,钩钩钩。(食指弯曲做钩状,在宝宝胸前钩钩)  
十麻花。转转转。(中指搭在食指上,食指伸直。双手转动。)

Monday, January 10, 2011

小手真能干

活动目标:

1、体验劳动后愉快的情绪。

2、培养幼儿手眼协调能力。

3、发展幼儿手部小肌肉的动作。

二、活动准备:

小象娃娃一个,小勺子、“糖”、糖纸、小碟各若干。

三、活动过程:

1、玩手指游戏——《手指兵》。

2、创设小象多多开生日会请小朋友参加的情境,问:我们准备什么礼物送给多多?

3、出示一颗大大的“糖”,激发孩子包糖的欲望。

4、教师示范包糖的方法并提出操作要求。

5、幼儿自由选择包糖。

请孩子们拿着自己的礼物到小象多多家做客。

吹泡泡

一、目标

1、让幼儿了解生活中哪里有泡泡,引起幼儿探究兴趣。

2通过游戏活动,了解泡泡的特征。

二、活动准备:

装水和肥皂若干,吸管(精细不一),各种材料,底下有图案的小盆若干。

三、讨论流程:

四、活动建议

(一)准备活动

在洗手环节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搓洗肥皂时发生现象。

(二)游戏活动

提问:刚才你在洗手时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1)教师出示装有肥皂和水的杯子放在一起,提供(吸管、小棒、勺等)材料,让幼儿用(看、闻)等感官,并通过搅拌知道两杯水不同,是什么水?

(2)请幼儿介绍自己区分方法和根据(可吹泡泡、可搅拌出泡泡)是肥皂水。

(3)认识泡泡,通过观察让幼儿了解泡泡形状、大小、颜色。

a、教师带领幼儿吹泡泡(形状)

b、提供粗细不一致的管吹泡泡(大小)

c、提供若干盆(分底有图案)(泡泡透明、无色的)

(二)延伸活动

(1)选择有阳光地方观察泡泡,看泡泡颜色

解决问题:为什么泡泡有时会有颜色?

(2)绘画制作:画泡泡、剪贴泡泡、撕泡泡;

(3)语言活动:学习“吹泡泡”儿歌;

(4)教师用各类型小管吹泡泡(如:2个管合在一起,4个管放在一起,吹泡泡引起幼儿再次探索兴趣)。

幼儿园中班手指游戏五则

传统游戏――手指游戏

我家的刷子

这些是我家的刷子,
它们很容易让每个地方清洁。
我每天用牙刷刷牙,(刷牙的动作)
我每天用梳子梳头。(梳头的动作)
用它们清厨房,洗池子,(擦洗的动作)
用它们刷厕所,(擦洗的动作)
用它们擦皮鞋,(擦鞋的动作)
用它们清鞋底。
用刷子刷地板,(刷洗动作)
用刷子刷墙面,(粉刷动作)
用刷子清洗烧烤架子,(刷洗动作)
刷子的用途实在多。

我的牙刷

我有一支小牙刷,(指向牙刷)
紧紧握住牙刷柄。(手里握住牙刷)
早上刷牙要用它,(假装刷牙)
晚上刷牙也用它。

发亮的鞋子
先掸掉鞋上的泥土和脏点,
再把它们擦亮。
我的鞋子再也不能这么难看,
先把鞋油涂在鞋上,
再等鞋油干一干,
然后用刷子擦亮,
擦的鞋子闪闪亮。

泥土

拉一拉。(拉的动作)
打一打。(敲打的动作)
压一压。(推的动作)
绕一绕。(卷起的动作)
捏一捏。(捏的动作)
把它做成一条虫。(扭动的动作)

染颜色

手是蓝色的。(看着伸出的手)
手是绿色的。
手指是红色的,
在手指间。(扭动手指)
在我的脸上染颜色。(摸脸)
在我的罩衣上染颜色。(摸罩衣)
在我的鞋上染颜色。(摸鞋)
在我的袜上染颜色。(摸袜子)

过新年,做灯笼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做灯笼,感受过年的喜悦气氛。

  2、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促进小肌肉动作的提高。

  活动准备:多媒体各种灯笼图片。彩泥,教师范例,泥工板。

  活动过程:

  1、教师让幼儿看多媒体图片,引起幼儿的兴趣。图片上有什么?灯笼是什么样的?有什么颜色?你喜欢灯笼吗?灯笼是什么样的?(让幼儿观看图片回答)

  2、教师讲解、示范操作过程。

  取团泥放在手心团成圆,用手压扁放在泥工板上,再用小的泥搓成长条压扁,用剪刀剪成须,一盏漂亮的灯笼做好了。

  3、幼儿学习操作,教师随机帮助有困难的幼儿,鼓励幼儿学习独自完成作品。

  4、作品讲评、欣赏。

我的小手真能干

教学理念:

在有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得想法后,让幼儿具体去完成某一件事,来满足做事成功后带给他们的满足感,体验到做事的快乐。从而进一步鼓励幼儿去做事,形成初步的独立能力。

教学目标:

淌Γ?、鼓励幼儿大胆的尝试。

2、通过活动让幼儿体验到做事给他带来的快乐和满足感。

幼儿:能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并在活动中体验到成功。

教学准备:(1)、“服装、鞋帽市场”(买鞋子、手套、围巾、衣服……)。

(2)、儿童时装杂志、不同质地的旧衣服布片、纸片、胶水。

几副娃娃和动物的图片(不穿衣服的更好)

(3)、布娃娃和动物毛绒玩具。

(4)、一些幼儿自己做事情的图片。

一、 幼儿发展情况

我们班幼儿在入园三个月后,自我服务能力、独立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明白了许多时候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的道理。幼儿虽然明白这个道理但在独立能力和主动性方面还不完善,需要通过各种游戏活动去将幼儿这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并完善。新《指南》中指出:“生活活动、运动、游戏岁 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心主要内容,在这一综合活动中都有包含”。

二、 活动背景条件

由于近期天气变冷了很多,幼儿穿冬装普遍都较繁琐,幼儿自己穿脱、换衣、鞋许多时候都由成人代劳,就只有睡午觉时是自己穿脱。自我服务能力方面缺乏锻炼。最近在生活活动及各教育活动中充分创设环境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区域活动中也创设了这样的活动区角。孩子们的自己动手的兴趣非常很高,很多孩子已经掌握了一些较简单衣物的穿脱技能,但孩子们已不满足于单纯的这些活动中,所以将幼儿初步具备的这些能力贯穿在幼儿比较熟悉的社会生活情景游戏活动之中有力地发展幼儿独立性,使幼儿体验了独立完成事情地成功感和满足感。还极大地促进了幼儿之间交流、合作、交往的愉快体验。

明镜台:

教师带着小朋友走到本班门口,让小朋友看一看教室:“哎呀!我们班的地面上怎么这么乱啊!我们该怎么办呢?”

时间:5分钟

活动:1、教师带幼儿观察杂乱的地面。

2、带领幼儿一起动手整理地面上的东西,并与幼儿一起把物品摆放好,地面打扫干净。

注意:应充分发挥全班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对于幼儿所有积极行为予以鼓励。

智慧泉:

你们看,地面变干净了 ,你们的小手真能干,小手除了能把我们的教室打扫干净外,还能做什么呢?

时间:10分钟

活动:1、大家讨论小手能做的事(如:自己吃饭、自己穿衣、自己洗脸等)。

2、出示图片让幼儿更多的了解小手能做的事。

建议:让幼儿更多地了解小手能的事,意识到自己可以做许多的事。

回音壁:

咱们都知道了小手能做那么多的事情,小朋友们,现在天冷了 ,就用咱们的小手先为自己做点事情吧?等下雪了咱们要出去打雪仗,现在咱们就到商店里为自己挑些围巾、衣服、帽子吧!

活动:准备购物的一个市场环境领幼儿到商场挑选、购买喜欢的围巾、帽子、衣服。

建议:老师做售货员可适时帮助幼儿。

启思路:

小朋友们你们都 知道现在是冬天,天很冷,咱们都有了冬装,还有许多小朋友小动物们还没有过冬的衣服,咱们帮帮他们好吗?

活动:1、带领幼儿看看要为娃娃和小动物们做了哪些事情,自己该怎么做?

2、请幼儿帮助去做一做。

不同区:(1)给小朋友、小动物穿衣服。

(2)给小朋友小动物粘贴衣物、鞋帽。

(3)用棉签给小动物点画衣物 。

准备玩具:(1)一些没穿衣服的娃娃和毛绒小动物。

(2)图片:没穿衣服的娃娃和小动物。

3、不同组展示幼儿作品,幼儿互相观赏、评议,教师给予积极的肯定和鼓励。

《我帮妈妈挂窗帘》

窗帘是孩子很熟悉的生活物品,充满了丰富的艺术美感,又易于孩子观察、体验、创作和欣赏,所以非常适合小班幼儿。

首先我让孩子们说一说他们所见过的窗帘是怎么样的,有什么图案,是什么颜色的。孩子们都能根据自己家里或见过的实际窗帘说出来。

帮妈妈挂窗帘,我为孩子们创设了一个情境,熊妈妈有很多宝宝,他们需要不同颜色的窗帘,来请我们小熊班的孩子帮忙。

课前示范,我首先提出要求,竖的一条直线,从上往下,一条旁边接着一条,并且可以用不同颜色。我请了一名能力较强的幼儿上前根据我提出的要求做展示。

幼儿操作环节,我发现孩子们对玩色的技能都掌握得相当好,不同色彩表现出的窗帘,特别丰富,漂亮。

最后,我请幼儿分别说一说,你帮熊宝宝画的窗帘你猜它会喜欢吗?为什么?

在欢快的氛围中,我们结束了这一堂活动。

好玩的毛毛虫游戏

小班孩子刚进幼儿园,大部分孩子依恋家长,啼哭不停,为了让孩子舍弃想家的念头,我们小班组开展了《幼儿园真好》这一主题活动。为了让孩子提早适应幼儿园环境,多幼儿园感兴趣,首先要开展活动,让一部分不哭的孩子进入活动中。我深知要想吸引孩子参与活动,兴趣是最重要的!有了兴趣孩子才会投入,才会在积极的参与过程中体验着快乐。

如何引发小班幼儿在活动中兴趣呢?这是我们小班组考虑的重点。我们小班组在开学前就为孩子们精心设计了一条奇特的“毛毛虫”,是用三只特大的空调外盒设计制作的,让幼儿在“毛毛虫”中钻来爬去,感受活动的快乐。

活动前的准备:

1.激发兴趣必须关注幼儿的年龄特点

小班孩子活动的注意力、持久性都比其他年龄段的孩子短,要调动他们的兴趣,就必须尽可能的使用他们熟悉的,能掌握控制的物体,以便孩子消除恐惧感,有积极投入的愿望。本次活动中就试图引发幼儿关注自己最为熟悉的身体来开展运动。先模仿“毛毛虫”扭动一下身体各部位,在带领孩子参加“钻洞洞”活动,让孩子和小朋友一起游戏,体验身体的协调运动和游戏的快乐。

《玩具我爱你》

《玩具玩具我爱你,
玩完放进柜子里。》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喜欢玩具与爱护玩具的情感。 2、使幼儿懂得玩具轻拿轻放、玩玩玩具应归还原处的简单道理。

环境创设:

1)介绍玩具的名称。
教师:你们请来的是什么玩具呀?(启发幼儿用响亮的声音说出每筐玩具的名称,如“我请来的小汽车.”……)

2、玩玩具。 教师:噢!这么多的玩具都想跟我们做好朋友。好!现在小朋友块跟玩具一起玩吧!看谁和玩具最要好,最爱护它们。(幼儿按自己的意愿玩玩具,教师旁观察指导他们轻拿轻放。)

3、与玩具联欢。 教师:刚才我们小朋友玩具玩得真好,玩具说小朋友也很爱护它们,他们心里真高兴。现在小朋友们来表演节目给玩具看好吗?(幼儿绕着玩具唱歌、跳舞、念儿歌。) 教师:你们快看,玩具也来表演节目了,大家热烈鼓掌。(1) 瓶娃娃跳舞(把瓶娃娃排列成各种队形)(2) 雪花片变戏法(把雪花偏插成各种形状的小动物、花、滑梯等等。)(3) 小汽车快快跑(小朋友对开小汽车)(4) 大皮球跳跳跳(教师拍花色球)。 -

致亲爱的爸爸、妈妈

1-2 月是小朋友最开心的时候了。因为有长长的假期、有好多美食、有热闹的节日,当然这些都是能为孩子们带来快乐的事。“小孩儿盼过年”,所以,就让我们围绕着“欢乐新春”这个主题,做各种喜庆、欢乐、有趣的事情吧!

在活动内容的选择上,我们力求贴进孩子的生活,融入个体、集体和活动区的功能,渗透各领域的教育目标。

我们希望家长的教育作用和家庭的环境功能充分发挥,并能使活动内容有延伸和拓展的可能。

引导孩子在快乐的活动中学会并获得发展,是我们的初衷,也是我们的愿望。希望我们的教学能为孩子带来乐趣,希望每个活动都能使孩子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谢谢!

预祝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爱馨绘本乐园全体同人敬贺

入园准备之孩子篇-习惯培养

上幼儿园,对孩子来说是一个意味着成长和进步的崭新开始,我们只要做好以下四点,孩子入园就会变得简单、顺利、轻松、快乐!

*了解幼儿园一日生活——提前调整孩子的作息习惯。

*帮孩子做好准备——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达到最佳的心理状态。

*爸爸妈妈自己做好准备——相信孩子,积极沟通,为孩子准备必要的生活用品。

(一)入园准备之孩子篇——习惯培养

到了幼儿园,三位老师要照顾二十几位小朋友,孩子需要一定的自理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另外。与家里不同的作息制度也可能造成很多孩子入园适应的困难。因此在孩子入园前,父母要调整孩子的作息,培养各项生活自理能力,让孩子尽快适应集体生活。

【作息调适】

1、爸爸妈妈最好对幼儿园一天的活动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就能更好地帮助顺利入园。在入园前的一段时间里家长应该借鉴幼儿园的作息表,安排好孩子在家的作息时间。
2、孩子入睡时家长应特别注意不抱不拍也不哄,培养孩子独立入睡的习惯。

【吃饭训练】

1、培养孩子独立进餐的能力。
2、吃饭在家要固定,而且要求孩子一定要坐在餐桌旁吃饭,吃饭的时候不要随意走动,不要边看电视边吃或边玩边吃。
3、不偏食挑食,家长要鼓励孩子尝试各种不同的食物。

【穿脱衣服训练】

1、教孩子认识自己的衣物。并教孩子分清衣服的上下、前后、左右。
2、孩子到幼儿园穿的衣服裤子一定要舒适、方便穿脱,如:裤子要宽松、有松紧带的;衣服的纽扣扣眼要大一点,套衫的领口要松一些;鞋子也要易穿脱,比如有尼龙搭扣的软底鞋。
3、父母要有耐心,及时鼓励孩子的点滴进步,可以通过儿歌、比赛的方式
4、每个孩子都有可能有自己穿脱衣服的方法,只要穿得快、穿得好,不必拘泥一种模式。

【上厕所训练】

1、注意观察孩子大便的规律,帮孩子养成定时大便的习惯。教孩子要大小便时,会有所表示,会和老师说“我要小便”“我要嗯嗯”
2、告诉孩子憋便的害处,出现便意时,要及时告诉老师,万一已经便出,也要告诉老师,让老师帮助换裤子。
3、在家可以事先对孩子进行上厕所的训练。幼儿园是蹲坑,针对性的训练让孩子双脚踩在砖头上站立、脱下裤子下蹲、站起来拉上裤子等一系列动作,反复练习,直至熟练。

主题活动:墙上也有一个我

主题的产生:我班的幼儿是新入园的孩子,对幼儿园集体还比较陌生,情绪还不太稳定,不能很好的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减少幼儿因与家庭、父母分离而产生的焦虑,培养幼儿对集体对小朋友的情感,确立该主题。

预设目标:
1、稳定幼儿的情绪,愿意来幼儿园,亲近老师能随老师同伴一起游戏活动。
2、认识班里的同伴和老师知道自己是幼儿园的小朋友。
3、在老师的帮助下愿意做自己能做的事情。
4、初步培养幼儿生活方面的自理能力。

家长配合:
1、 坚持送孩子来园。
2、为幼儿准备生活照片。
3、及时与老师沟通孩子的情绪反应。

环境布置:
互动墙饰《我的风车转转转》《我和爸爸妈妈》《我在这里》

主题知识网:
1、健康领域:稳定幼儿的情绪;学习使用小勺正确的进餐;培养幼儿独立的午睡习惯。
2、语言领域:能听懂普通话;认识生活中的简单标记;培养幼儿大胆地表达。

二月主题活动:《我自己》

主题目标:

1. 认识自己的五官、身体的主要部位和性别,了解自我,形成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
2. 乐意用语言、音乐、美术等手段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主要内容:
《我的身体》《我的小手》《可爱的小脚丫》《身体变变变》《男孩女孩》《捏拢放开》《什么乐器在歌唱》《让我来听一听》《闻闻看》《比比看》《衣服和身体》《头发肩膀膝盖脚》

环境和材料:

1.创设一个“家”的墙饰。
2.在墙上张贴一幅男孩像和一幅女孩像。
3.在各个活动去提供相应的材料,观察幼儿的关注点,了解幼儿对自我认识的现有水平,并以此作为进一步提供材料的依据。

区域活动:

科学类:镜子、纸、笔;软、硬的材料,光滑、粗糙的材料;装有不同的材料的响罐;装有不同气味物品的广口瓶。

高高兴兴过新年

主题名称:高高兴兴过新年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回忆以往过年时的欢快情景,体验用各种方式表达过年的乐趣。

  2、发展幼儿想象力、表现力及口语表达能力。

  3、加深幼儿对华人传统节日的认识和了解。

活动范围:中一班全体幼儿
活动时间:一周

家长工作:
请家长带孩子参与准备年货的过程,教育孩子待人有礼貌

环境创设:
*布置主题墙饰《高高兴兴过新年》包括幼儿绘画过年情景的图画、制作鞭炮等一系列关于过年的场景。
*布置各种小挂饰,并请幼儿积极参与,展示幼儿作品。
*活动内容:科学活动《欢度新年》《比较高矮》

*艺术活动 绘画《新年联欢会》

*《舞蹈--大红绸子甩起来》  

*社会《贺年片》《拜早年》

*语言活动《故事:新年娃娃》(省编教材)

*看图讲述《过年》    

*健康《放鞭炮》《寒冷我不怕》

附活动设计一

活动名称:科学《欢度新年》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展示过去的进步,迎接美好未来,激励幼儿积极进取的精神。

  2、让幼儿感受节日的快乐,学习节日里的交往方式。

  3、让幼儿知道元旦是新的一年的开始,自己又长大了一岁,新的学习任务在等待自己。

活动准备:

1布置活动室,创设节日环境;
2、排练节目,布置作品小展览;
3、准备头饰、彩条、彩灯音乐CD

活动方式:室内集体、个别
活动过程:

一、导入:师:“刚才小朋友们帮助我把我们的教室打扮得真漂亮,你们知道为什么吗?”(提醒幼儿庆祝元旦)

二、展开:

1、通过提问,理解元旦的意义。

师:“对了,是为了庆祝元旦。”

提问:“元旦是几月几日?代表什么?”

1、1代表新的一年来到了

2、展示幼儿以往作品。

通过欣赏以前的作品,让幼儿感受自己的越来越能干,从而理解过了一年自己又长大了一岁,体验成长的快乐。

3、表演节目。

师:“你想怎样来庆祝新年的到来?”

让我们来表演节目庆祝新年吧。(给每位幼儿展示自己的机会)

4、说说祝福话。

请幼儿互相说一说新年祝福的话,体验集体庆祝新年的喜悦。

Happyland's 14th Science Camp ^^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所以,教师在引导幼儿通过多看、多感受,对绘本的结构和意境有了较充足的领悟和体验、获取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后,就要给他们尝试鲜活经验的机会,进行绘本创作。而基于幼儿思维特点,就需要从幼儿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题材的绘画内容出发。

幼儿教育的宗旨

1)全儿童的发展
* 一个人的童年消失得很快。其实,幼儿成长的岁月非常短暂,只有区区的八年,然而,许多方面的发展却在这段时期同时发生。

* 发展并不是以累积的形式产生。基本上,儿童各方面的发展如体能、情绪、社交、道德、认知及语言,都是依照顺序进行的。

* 我们强调的是全儿童发展。上述五项发展是受到同等重视的。
五项发展之间亦存在相互影响以及互相辅助的作用,它们之间的关系应受到关注。

阅读绘本的好处

(一)绘本符合孩子思维特点,更能激发孩子阅读兴趣。

家长们通常认为阅读可以让孩子多认一些字,多增加一些知识,这样就能使孩子更好地适应文字阅读,更有利于孩子在学校里取得好的成绩。这样的想法也无可厚非,但是在孩子小的时候,作为教师和家长首先要考虑是怎样培养孩子养成阅读兴趣和习惯,让孩子爱读书,快乐地读书。从人类的发展史上看,图画语言要早于文字语言,它比文字符号更加直观,表达的系统更符合儿童形象性思维的特点。幼儿的思维是一种具体形象性的思维,是一种表象的思维,而绘本以画为主,字少但画面丰富,以画传达故事情节,比一般纯文本更能激发孩子的兴趣,也更符合儿童早期阅读的特点和习惯,更能让孩子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在绘本中,儿童文学作家使用孩子可以解读的词汇,熟悉的语句结构,将主题巧妙涵盖进去,汇聚成结构完整、内容丰富的故事。借助丰富的图画使孩子们在阅读文字时觉得更为简单,通过直观化的绘本内容,孩子吸收、转化着各种观点,无形中便培养出精湛的语文阅读能力,并促使他们积极地向纯文字阅读过渡。

(二)绘本画面精美,富有内涵,能给孩子美的熏陶。

目前绘本中的图画部分,多数都是世界上知名插画家的作品,他们运用各种手法营造故事情节,让孩子在阅读时既享受文学也感染到美学。好的绘本,不仅绘画精美,构图、色彩能使阅读者在视觉上引起愉悦,而且每张图画都有丰富的内涵,图与图之间能呈现独特的叙事关系。绘本阅读在把孩子带入美好故事情节的过程中,孩子的情感受到陶冶,艺术审美能力不断发展,而这种能力的提升绝不是单单凭借文字阅读所能替代的。

(三)绘本能激活孩子的想象,有利于孩子创造力的培养。

绘本可以为孩子提供丰富体验的机会。绘本故事横跨国界,穿越各种文化背景,透过文字与画面,孩子得以进入不同的世界,让创造力无限扩大。孩子还可以根据绘本的整体意境,对故事情节展开丰富的联想,使想像力无限扩大。家长或老师还可以利用绘本的优势,让孩子在零压力的情况下,带着好奇、兴奋的心情,融入绘本的故事情境,并透过有意义的提问和引导,培养孩子逻辑思考、预测推理能力,以及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





家长要如何与孩子共读绘本

绘本是指以手绘图画来讲故事的儿童读物.绘本以画为主,字少而画面丰富,以画传达故事情节,很符合儿童早期阅读的特点和习惯.好的绘本,每张图像都有丰富的内涵,图与图之间呈现独特的叙事关系,表达绘本的整体意境,能预留给孩子想象的空间,能带给孩子美的熏陶和教育.绘本作为儿童读物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在一个世纪以来,出现了许多充满哲理与诗意的经典作品,如《爸爸》《大猩猩》《啊,蜘蛛》《是谁恩恩在我的头上》《猜猜我有多爱你》《鳄鱼怕怕牙医怕怕》《鼠小弟的故事》等等.家长要如何与孩子共读绘本呢

1,要从头到尾读.图画绘本是一张到处都隐藏着秘密的"神秘地图",因为无论是扉页,封面还是环衬,都是绘本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这些地方作者都为读者献上了很多精美的图画.只有指导孩子从头到尾阅读图画,才能发现很多常常被读者忽视的小细节.读懂了这些细节,才会对文本的理解有进一步的理解.

2,从封面猜故事.无论什么书,封面都是最先映入读者眼帘的,而在阅读前让孩子对故事进行猜测会激起孩子强烈的阅读欲望.《猜猜我有多爱你》这本书的封面上画有一大一小两只兔子,小兔子抓住大兔子的耳朵,仿佛在说些什么.教师就可以引导孩子看图,猜猜他们对话的内容,从而引出故事的题目——猜猜我有多爱你.

3,不要漏过环衬.环衬是封面与书芯之间的一张衬纸,很多绘本的环衬上也画有图画,不过你可千万不要以为它们仅仅是起装饰作用的图案而马上一翻而过,实际上,绘本的环衬不但与正文的故事息息相关,有时还会提升主题.《我爸爸》这本幽默的绘本里,透过孩子夸张的幻想,塑造了一个让人笑破肚皮的爸爸形象:这个爸爸一天到晚穿着一件长长的睡衣,他不怕狼,一跳就可以跳过月亮,吃得像马一样多,游得像鱼一样灵活……《我爸爸》的环衬上的图案就是"我爸爸"身上那件棕黄色睡衣的一个小小的局部.而《蚯蚓的日记》的环衬竟然都是蚯蚓在不同时期所拍的照片,有自己第一天上学时的留影,有自己和家人,好朋友的合影,还有自己的考试成绩单和教师的评语,我们仿佛看到了小蚯蚓的成长记录,虽然还没有开始读故事,但已经被这些可爱的画面给吸引住了.

4,会讲故事的扉页.扉页就是环衬之后,书芯之前的一页,上面一般写着书名和作者的名字.扉页不仅仅只是通向正文故事的一扇门,不仅仅是告诉你谁是故事的主人公,它有时还会讲故事.《猜猜我有多爱你》这本书实际上有两个扉页,第一个是张单页,第二个是一个带版权页的跨页.请注意,在第一张扉页上,作者画了一只小兔子骑在一只大兔子的脖子上.你看,这时的大兔子是静止不动的,而且大兔子和小兔子的头都扭了过来,一双黑点似的眼睛望着书外,也就是故事之外的你,似乎在询问你:嗨,你准备好了吗 快和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名叫《猜猜我有多爱你》的故事里吧!当翻过这一页,你会看到三幅充满了动感的小图——大兔子背着小兔子扬起了后腿,准备起跳,猛地往斜上方一蹿……这其实是一个连贯的起跳动作——这一跳,两只兔子就跳到了后面的正文里.于是,我们看到小兔子紧紧地抓住了大兔子的长耳朵,听到他问妈妈:"猜猜我有多爱你 "这富有动感的画面把读者的视线牢牢地锁住,想不看下去也难.

5,朗读正文毋庸质疑,正文一定是孩子精读的部分.可绘本的正文部分究竟是应该由家长读给孩子听,还是放手让认识了几个字的孩子自己去读呢 不管是日本最久负盛名的绘本阅读的推广者松居直,还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杰洛姆·布鲁纳,他们都一致认为:家长得先为儿童读故事,因为绘本是通过优美的语言和图画表现出来的,当您把绘本所表现的最好的语言用自己的声音,用自己的感受来讲述时,这种快乐,喜悦和美感才会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绘本的体验才会永远地留在孩子的记忆当中.当孩子欣赏画面时,家长投入感情地朗读故事,并加上动作,神态辅助语言来"演"故事,用生动,夸张的手法来呈现故事,有时还可以用故意犯错来培养孩子读图的敏感度.

在引导孩子阅读正文时,一定要注意不要急着说教,也不能不断地提问,说明,犹如应试教育一般,应该把看书,思考的空间留给孩子,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来品味故事,让他们的体验和感受经过时间沉淀,再慢慢地转化为自己知识和智能.在给孩子读图画书时,也一定要让孩子自己看图画.每一个孩子都是读图画的天才,只要故事在图画上表现出来,那么孩子的眼睛就会发现它们.他们能发现画家没有发现的破绽,能读出成人料想不到的意思.在听《好饿的毛毛虫》时,你会发现孩子一边盯着那条因为贪吃而肚子痛的毛毛虫,一边做出了自己的诊断:"毛毛虫是因为妈妈不在身边才生病的."因为孩子从毛毛虫身上联想到了自己,像他们这样的孩子肚子痛时,首先寻求的就是妈妈的安慰.

6,并未结束的封底.合上一本绘本时,绘本的故事就已经讲完了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比如在日本几乎家喻户晓的绘本《第一次上街买东西》的封底,就没有重复书里的故事,而是把故事的结尾延续到了封底上.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小女孩第一次上街去买牛奶的经历:躲闪自行车,摔破了膝盖……故事的结尾,是小女孩的妈妈等在巷子口,然后和她一起朝家里走去的背影.小女孩回到家里的情形又是怎样的呢 仿佛为了回应读者的期待,画家林明子在封底上又添上了一幅温馨的画面:小女孩和婴儿在喝她新买来的牛奶,她的一条腿搁在妈妈的腿上,两个膝盖上都贴上了创口贴……可以说,作者一直把这个故事讲到了封底上.《蚯蚓日记》的封底粗看和封面没什么两样,可仔细一看,只见绘本的主人公小蚯蚓写的日记本上多了这么一句话——"我有一种被偷看的感觉",让人不禁哑然失笑!孩子们和绘本中的小蚯蚓的距离更近了,通过画面,读者和文本又进行了一次对话.